宁海:加快建设“三万三城”

昂扬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

宁海城区风光。

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

潘天寿美术馆。

马拉松鸣枪起跑。

记者 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蒋攀 吴帅

本版图片均由宁海县委宣传部提供

回望“十四五”,宁海以实干为底色、以奋斗为笔墨,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交出了一份底气十足、震撼人心的时代答卷——

2023年,宁海经济总量跨越新台阶,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强县;2024年,宁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8亿元,人均GDP超15万元;

2023年、2024年,宁海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现代化“双优”新宁海幸福成色持续提升;

2024年,以特色经济、生态环境、碳中和度、民生发展、保障体系五大指数均为“A+”的成绩,排在“两山”发展百强县第一位;

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宁波市首个省5A级景区城……

一组组“硬核”数据和至高荣誉,是宁海建设发展优质、治理优越的现代化“双优”新宁海的奋斗勋章,是凝心聚力建设“三万三城”的鲜明注脚。每一份成绩都掷地有声。

即将踏上“十五五”新征程,宁海正蓄势待发,以GDP千亿为新起点,朝着“全国GDP县(市)50强”的目标踔厉奋发、攀高而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双11”期间,走进位于西店镇滨海工业园区的锐豹电子有限公司公司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进行组装、测试和包装作业,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今年以来,锐豹电子以“AI设计+短视频直播带货”为突破口,抢抓机遇拓市场。借助AI设计,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季度的营业额环比提高了18.1%。

西店是国内最大的手电筒镇级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西店镇数百家手电筒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变革营销模式,闯出了一条生路,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拥抱变革,图新图强。宁海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路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强势突围崛起。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健康”“模具+精密制造”“绿色新能源+新型储能”三大标志性产业链,注塑模具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光伏入围首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创建名单,获批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国工业百强县(市)进位至第44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涌现出得力集团、东方日升、吉德集团、双林股份、如意股份等一批行业巨头。其中,得力集团入选新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宁海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依托宁波市人形机器人整零协同产业链布局,推动精密制造企业产品产线向人形机器人赛道适配扩展。依托宁海通用机场,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未来产业。

生态是宁海最大的优势。宁海守护绿水青山,用活绿水青山,创新推出厚植生态底色、提升休闲成色、融入文化特色的“三色治理”模式,构建文旅新场景。宁海森林温泉度假区成功入选全省千万亿核心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培育名单。

宁海坚持文旅旺县,持续举办23届徐霞客开游节,迎接八方来客,特别是今年,成功举办了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天下旅游,宁海开游”深入人心。宁海还成功举办马拉松、越野跑等顶级赛事,发展体育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024年,宁海全域接待游客109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7亿元。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进位至第30位。

依托丰富的山海资源,宁海持续放大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现代种业,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打造宁波首个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宁海珍鲜”。

城市更新乡村提质 城乡融合路更宽

夜幕下的宁海,街道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点亮夜空,天明湖、西子国际、城隍庙等核心商圈流光溢彩、人流涌动。千年古城展现生机和活力,迎接四方来客。

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年来,宁海先行先试推动机制创新,坚持以城的格局谋划县的发展,提升县城竞争力、中心镇聚合力、重点村引领力,推动“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创成省级大花园示范县。

在中心城区,随着“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宁海文化中心、潘天寿艺术中心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城隍庙商圈、蒲湖公园、来in南青年互联社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城市格局、形象、品质得以全面提升。310公里城市绿道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串联在一起,形成兼具运动、生态休闲、康养功能的生态空间。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宁海完善小区硬件配套,实现路平、水畅、灯明、安全、宜居,以精细化改造为老旧小区注入新活力,让老旧小区在蝶变中焕发新生。五年来,共完成10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8000余户。

实施“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结出累累硕果。宁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型升级,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38个;以“艺术振兴乡村”的核心理念,创新实施“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等艺术振兴乡村三大行动,打造6条艺术谷,创成美丽庭院村185个。“西出宁海 古道今游”之旅入选“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南溪”“大葛家”入选省级重点村组团片区,“艺融村韵”美丽乡村带列入省级培育名单,先后入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国家级试点。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箬岙村通过修缮古宅、筹建纪念馆,并向村民收回100余间闲置房屋,开发民宿酒店、咖啡吧、露营营地等文旅业态,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书写了“石上生花”的乡村振兴故事,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

不仅仅是箬岙村,在大佳何、深甽等乡镇,基于探寻乡村生活场景,文化大院这一新兴业态应运而生。文化大院以“1座院落运营实体+1个整村运营概念”为主体,政府搭台、团队介入、百姓唱戏,力图形成资源上下整合、人才内外协同、业态新老相加的全新农文旅综合体。

整村运营风生水起。在胡陈乡梅山村,专业运营团队创新尝试“荷蟹共生”农业模式,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发展民宿、农家乐、研学等业态,成功吸引众多游客,实现“流量变留量、过客变常客”的转变,昔日冷清的村庄焕发勃勃生机。

城市有机更新,乡村让城里人更向往,如今,宁海城乡融合道路越走越宽,共同富裕绘就新图景。

聚力缩小“三大差距”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宁海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5。

宁海以“民声”定“民生”,把“民意”变“满意”,开创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先河,成为推动基层民主的破冰之旅。

察民之所需,宁海努力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城乡生活同质,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100%、城乡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69%、快递进村率85%;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5张。

办好民生实事,公共服务暖心升级。高品质运营潘天寿美术馆、宁海文化中心大剧院,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03个、城市书房12个、文化驿站6个,常态化开展我们的村晚、宁海之秋、乡村歌王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500场次,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宁海平调演员吕娅娜荣获第七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让群众普享优质文化生活。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院前医疗急救站点、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县域特困老人“一院供养”走在宁波市前列。

深化清单治权,基层治理高效联动。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迭代升级“141”基层治理体系,组建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入驻“1+8”执法单位,建立健全“统一调度、责权明晰、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综合指挥体系。

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18万,职教中心入选省中高职一体化试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实现全国卫生县城“五连冠”,县第一医院晋升“三乙”,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实现定点医药机构全覆盖,“智慧托育”模式获全省推广。“街区自治”模式入选省全域文明创建典型案例,“文明实践集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100例,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书香城市和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一场两馆”建设扎实推进,举办UTMB宁海越野挑战赛等精品赛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