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象山县大徐镇虎啸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 林雪颖
我儿子9年前的那场婚宴,至今仍常常被乡亲提起,不是因为酒席办得多隆重,而是因为我家成了村里第一户按“新规”办喜事的人家。
2016年4月,象山推动婚丧礼俗整治改革。一个月后,我儿子结婚。作为村干部,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个“新规”,来得正是时候。在象山农村,老规矩是什么?婚宴要安排3天,一餐少说也得30桌,整个流程下来,花销不菲。
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按照“新规”,我家只办一餐,控制在30桌以内,不上高档烟酒,菜价按规定控制;婚车只有3辆。
当时,部分村民不理解甚至抱怨:“你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也不喊我们去吃酒。”我就一遍遍解释:这样办挺好,人情负担轻多了。
后来,一听说哪户人家要办酒席,我就主动上门去“现身说法”。
从最开始的“结婚,3天,30多桌”,变成“结婚,两餐,30桌以内”,再变成“结婚,一餐,20多桌”,“崇尚节俭、文明办事”成了大伙儿心照不宣的约定,并在象山各地开出了不一样的花——官山村的爱心志愿团帮村民操办婚事,既把“喜事简办”,又让婚礼热闹喜庆;隔壁村有对小夫妻办了场“公交车婚礼”,亲朋好友坐在公交车上拍照打卡,既热闹又有新意;不少乡镇还推出集体婚礼,新人们并肩而立,在亲友的见证下互许誓言……
丧事变化更明显。以前办丧事,最讲究排场,几十辆花车送葬。现在,丧事在村老年活动中心办,送葬一般是“一辆灵车+一辆大巴+一辆小巴”。
至于升学宴、乔迁宴、上梁酒,现在一律不办。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从“要面子”到“图实在”,从“拼排场”到“重感情”,移风易俗早已不再是文件里的硬性规定,而是真真切切地成了每一户村民的选择。
(见习记者 郭婷茜 通讯员 孙洁琼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