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新高地 更多“宁波标准”走向国际

记者 赵煜

通讯员 吴一波 周瑾

“目前,这项标准已进入技术评审阶段,预计明年4月就能形成报批稿。”昨天,宁波伏龙同步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海瑞告诉记者。

他口中的“标准”,正是由中国正在主导制订的ISO/CD24920《同步带传动安装技术规范》国际标准。

同步带,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轮子加一条皮带。但怎么组装,其中大有讲究。

同步带技术源于欧美,长期以来,相关标准也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因此,当中国相关标准化委员会首次提出牵头制定标准时,“不少国外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只懂生产,不懂制定规则”。

“我们通过动态啮合仿真模拟测试,实时捕捉齿形与带轮的啮合状态,确定齿形最佳的精度公差范围,并分行业、分设备逐一验证。”潘海瑞说,经过近5年的反复测试,最终既满足了精度要求,又延长了同步带30%的使用寿命。

临近年末,伏龙仍在为这张“通行证”全力冲刺。如今,同步带已不仅用于工厂设备,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件等新兴场景。

伏龙并非孤例。就在不久前,全球首个工业5G国际标准《工业网络 5G通信技术 通用要求》正式发布,宁波企业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名列制定单位之一。

与此同时,大唐乌沙山还正深度参与《智能制造用例模板》国际标准的研制。

“作为一家发电企业,我们要把能源这一细分领域纳入智能制造的大框架,必须拿出自身技术优势,求同存异。”大唐乌沙山信息创新工作室主任董利斌说,“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我们有底线、有坚持。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话语权的体现。”

国际标准是全球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的“通用语言”和“通行证”。推动标准国际化,是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也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经济外向程度高。如何推动更多“宁波标准”登上国际舞台,是宁波必须面对且回答的课题。近年来,宁波聚焦企业、产业和市场三大端口,深入实施标准国际化工程,全面落实标准制度型开放要求,助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

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参与研制国际标准42项。其中,今年新增参与研制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706项,同比增长42.4%。

“在提升核心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至关重要。”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说,“四季度是决胜全年的关键,我们将继续聚焦宁波市优势产业,创新开展标准国际化试点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和标准化活动,推动‘宁波智慧’和‘宁波标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