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海曙区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百岁粥坊”负责人 周惠英
每天清晨5点多,老人们陆陆续续来到“百岁粥坊”吃饭。看到他们喝着我亲手熬的粥、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打心底里高兴。
文昌社区地处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也较多。十年前,不像现在这般便利,特别是台风天,低洼地积水,老年人就餐成为一个大问题。
怎么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社区原党委书记周晓红召集党员、居民骨干商量对策。一番头脑风暴后,开办粥坊成为共识。
那时候,我已经退休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主动申请加入“百岁粥坊”志愿服务团队,尽一份力。与我一起的,还有社区20余名党员和居民。
粥坊每天早上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早餐:1个鸡蛋、1个包子、1个馒头、1碗粥。起初粥是免费的,但老人难为情,我们便改为“壹元喝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那些卧病在床或无法出门的独居老人,志愿者还会把粥送到家里。一来一往,大家就像亲人一样。
后来,我们还将“爱心粥”的服务对象扩展到辖区里的环卫工人,同样只收1元。10年来,粥坊供应了16万余份粥,平均每天服务70人。
也许有人会问,这碗“爱心粥”是怎么坚持熬了十年?这离不开爱心人士、企业和单位的支持,有人出钱,有人出物,小到1袋米、1瓶酱油。
我记得粥坊筹建时,就收到辖区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款9万多元。社区居民沈秀凤一直坚持捐款,从每月的500元到如今的2000元。老人的子女、周边的邻居,也常来粥坊帮忙,或送来食材。
当然,这也离不开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有人和我年龄相仿,有人一样在粥坊干了十年,风雨无阻。我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力所能及地为老人服务、为社区服务。大家信任我们,我们既荣幸又自豪。
涓涓细流,终汇聚成大江大河,爱心亦是如此。“百岁粥坊”用一碗粥,传递着邻里互助的温情。我们做得越好,“爱心宁波”的城市品牌就会越擦越亮。
而我们,也是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好诠释。接下来,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接过这根爱心接力棒,把粥坊办得越来越好。(记者 徐丽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