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吐槽之后更得听懂吐槽

瞿杨生

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之旅中发布的全员信,意外掀起波澜。信中描绘的壮丽冰川与企业家情怀,本意是为公司庆生并激励团队,不料因与许多员工面临的现实压力反差甚大,引发了广泛吐槽与争议。随后,俞敏洪的回应堪称大方得体。他不仅欣然肯定“允许吐槽是新东方的传统”,更宣布了一项颇具吸引力的计划:明年将支持优秀员工亲赴南极(11月20日光明网)。

这一“以德报怨”的承诺,看似圆满地化解了危机。然而,细察之下或会发现,这番回应恰恰暴露了其“没听懂”。他仿佛在说:员工所求的,不过是一份“诗与远方”的奖赏。

“允许吐槽”固然值得肯定,体现了一种开放的企业文化。但建立渠道仅仅是第一步,比“允许说”更重要的,是“听得懂”。听懂吐槽,意味着需要精准捕捉员工情绪背后所指向的真问题:那可能是在经济周期与行业调整下的职业焦虑,是对工作强度与生活平衡的深切渴望,抑或对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公平高效的诘问。当员工抱怨“信中有太多‘我’和‘南极’”时,其潜台词或许是希望公司关怀能从“南极”回归“大地”,聚焦于他们的办公桌与生活。

遗憾的是,俞敏洪给出的“南极游”方案,与这些潜台词完美地错位了。其承诺,本质上是用未来的、极致的、带有光环的“特权式奖励”,来回应当下的、普遍的、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制度性诉求”。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一种高明的议题转移,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公司的管理是否存在问题”,成功引向“老板如何慷慨地奖励员工”。当实质性的管理反思被象征性的福利馈赠所替代,“允许吐槽”便面临沦为精致的形式主义甚至管理技巧的风险——营造了开放的假象,却回避了真正的对话。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而言,真正的担当不在于用远方的理想主义去覆盖近处的杂音,而在于有勇气俯下身来,解读那些杂音中所蕴含的、关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真实信号。员工需要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需要被“奖励”才能抵达的南极,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公平且有尊严的日常工作环境。

真正的回应,从来不是策划另一场远方的犒赏,而是直面近处的关切。比宣布一个“南极计划”更有力的,或许是真诚地说一句,“我们来谈谈大家的KPI、薪酬结构和休假制度吧”。听懂吐槽,从来不是一场公关秀,而是一场需要共情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