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基”到“塔上”

今年5名“培育对象”各有绝活

刘 达 每个技术痛点 都是创新的发射码 “热爱发明的高级工程师”,这是宁波大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达的标签之一。 刘达深耕港口技术领域20余载,从参与筹建大榭集装箱码头桥吊设备起步,逐步成长为宁波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完成行业引领性创新2项,获专利20项。 他牵头成立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并带领团队成功孵化出RTG远程智能操控系统、自动配载系统等成果,推动企业实现技术与效益双赢;为解决“集卡围城”难题,刘达提炼构建码头集疏运模型,创造性推导出集卡堆场停车场空间布局的最优法则。 “在这个行业,社会价值可以最大化,我们码头能用,全球的码头都能用。”刘达始终坚信,发明的意义在于开启港口智能化转型的未来。目前,他正牵头实施省重大攻关项目“海河联运绿色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持续为行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赵鲁臻 治好设备 的“疑难杂症” 让人头痛的设备故障,在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变电检修二班班长赵鲁臻眼里,是一次次自我挑战的机会。工作10余年,他几乎跑遍宁波所有变电站,把每一次故障都当成“宝藏”,反复琢磨、攻关破解。 面对变电检修中的行业难题,他敢为人先,带队研发出无尘化检修车间,有效提升检修质效;负责的项目“5G油化实验室”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先后攻克GIS无尘化作业等20项行业难题,研发6项创新工法、10项作业标准和6项专利。 “设备不会说话,我们的工作就是治好它的‘疑难杂症’。”赵鲁臻说。凭着这份执着和责任心,他把创新写进一线岗位,用“苦干、实干、巧干”守护城市电网的“大动脉”和“万家灯火”。

吴国平 把创新 “种”在生产一线 从一名普通技工,到技艺精湛的技术主管,20多年来,宁波精达成形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机修动力科科长吴国平始终坚持扎根一线,把创新技术落在设备和产品上,为企业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持续“加马力”。 随着科技迭代加快,吴国平意识到技术攻关的重要性。由他负责推进的“新能源圆柱形电池壳深拉精密模具研发”项目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度职工创新补助资金,其持有的“一种数据加工中心PLC控制装置”专利入选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奖项。截至目前,吴国平已持有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 吴国平领衔组建了“吴国平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高级技师与“红匠讲师”,他为企业培养出多名工匠与核心骨干。“不单自己要强,更要带动团队一起进步,用自己小小的光亮,去照亮共同进步的路。”吴国平说。

储吉江 模具技术 精益求精 在宁波双林模具有限公司,提起储吉江,工友总会忍不住赞叹:“他可是模具技术研发的一把好手!” 面对高端汽车内饰皮纹缺乏真皮质感的技术难题,该公司项目技术主管储吉江迎难而上,日夜钻研,成功开发出“注塑模具型腔精密仿真皮纹型面的制作方法”,攻克了行业难题,使国产仿皮纹注塑制品的皮纹表面呈现真皮质感。 由他主导开发的奥迪Q5气囊盖项目,采用激光皮纹加工技术,实现了国内首个高端气囊盖的国产化。 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多个重点技术项目,累计获得科技奖项6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相关成果均已转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孙 威 让千年越窑 焕新生 20多年来,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设计部总设计师孙威扎根慈溪上林湖畔,与父亲一起恢复越窑烧制,深耕越窑青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不断改进原料配方及烧制技术,申请专利10余项,主持制订《越窑青瓷食具》浙江制造“品字标”,推进越窑青瓷制造的发展。 孙威还积极跨界创新:与青瓷瓯乐艺术团合作开发“越瓯”青瓷乐器,助力瓯乐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复制越窑青瓷馆陈文物,让千年古瓷重焕新生。 为培养青瓷文化人才、传承非遗技艺,他牵头与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将青瓷烧制技艺与日用化妆品结合,创建彩妆品牌“妆写”,让越窑元素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