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农民爱听的故事

【人物名片】

慈溪市横河建立水稻农场负责人、“农民演说家” 彭启启

我是一名“85后”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已有10年。我们农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多种粮、种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横河镇,我的农场规模虽不是最大,但拥有的农机设备最多、种类最齐全。这些年,我们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种植,发展到农机服务,形成了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并为周边散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事服务。

2019年我加入“农民演说家”团队,起初因外貌而缺乏自信,直到宣讲《我的奋斗故事》的视频获得关注,家人鼓励我说:“虽然你长得不是最美的,但讲得最好听。”许多同行也在评论区分享奋斗故事,引发广泛共鸣。

那一刻我意识到,朴实的宣讲能如此打动人心,农民群体始终在“同频共振”。容貌焦虑在用心宣讲带来的价值面前,已微不足道。

我常把“农民演说家”团队比作“梦工厂”,这里真的能让梦想开花。“梦”,在于这一项目为我们新时代农民缔造了一个宣讲梦,让我们把焦点从只关注自己的“小我”,逐渐转变为关注他人、心系乡村的“大我”。

六年来,我宣讲过党的创新理论,讲过“浙江有礼”,讲过农技经验,也倡导过乡风文明。和我一起的,还有20多位来自种粮、养殖、农机等不同领域的“农民演说家”。为了让宣讲更对农民的“胃口”,我们还融入快板、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农民的语言,讲好农民的故事。

渐渐地,变化悄然发生。村子里更热闹了,文化礼堂不再是冷冷清清的屋子,而是成了大家聚在一起听宣讲、学技术、聊生活的好去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现在,每当有人说“你讲的故事我们爱听”,我就觉得这份信任无比珍贵。我会带着大家对我的信任,把农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也期待,新时代的农民既能富口袋,也能丰盈精神,新时代的农村既山清水秀,又富有精气神。

(记者 徐丽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