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莉萍
11月15日,2025年浙江省暨宁波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宁波天一广场启幕。市民用高涨的学习热情,印证了宁波“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城市特质。
市、县、镇、村四级终身学习网络全面覆盖、1967个教学点扎根基层、148.9万用户注册“甬学通”平台……宁波通过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知识充电站”,让学习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
银发逐梦:老有所学,绽放别样芳华
“以前从没想过,65岁还能成为瑜伽老师!”在国家老年大学宁波分部文教校区的瑜伽教室里,李玉琴带领学员做着拉伸动作。退休前的她曾对晚年生活感到迷茫,一次偶然参与瑜伽课程后,便与这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日复一日的系统学习与练习,她从普通学员成长为持证教师,用活力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李玉琴的故事,是宁波老年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宁波教育系统已建成市级老年大学5所、区(县)级14所、乡镇(街道)级156所,实现乡镇老年教育全覆盖。
老年教育不仅让长者乐享生活,更培育出一批“银发人才”。
被誉为奉化“雷笋第一人”的虞如坤年过六旬,仍深耕田间地头,与溪口镇成人学校联合攻关土壤碱化修复技术,推广“食用菌下脚料循环利用”模式,让竹林亩均纯收入跃升至3万多元。
62岁的傅伟尧从葡萄合作社社长任上退下来后,成为余姚临山镇成校的兼职教师,培育“葡二代”。他创新推出的三膜覆盖栽培技术,让葡萄品质大幅提升,他本人也因此获评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
近年来,宁波创新建立“银辉人才库”,引导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老年志愿者发挥专长、服务社会。越来越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在热爱的领域续写精彩人生。
职场跃升:通过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
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是同事眼中的技术“领头雁”。但这位全国劳动模范、“长三角大工匠”,也曾因理论知识缺乏,在技术革新面前倍感吃力。2019年,他走进宁波开放大学深造,“线上学习随时解惑,线下教学对症下药”的定制化课程,让他实现了从“经验型”工人向“知识型”专家的蜕变。
如今,万亚勇不仅是企业技术攻坚的骨干,还成为宁波工人大学首批特聘教授,将一线经验带回课堂,带动更多年轻人成长。
康赛妮集团原料检验主管薛娟丽的成长故事同样励志。2000年从陕西职校毕业来甬的她,通过不懈学习完成专科、本科学历提升,并取得国家纤维检验员二级技师资格。她创新研发的“手排长度法”,将检测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如今,她正带领团队筹建国家级实验室。
“十四五”期间,宁波大力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以“学历证书+技能证书”模式,为企业职工、新型农民等群体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成人初高中“双证制”教育培训超5.6万人,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学员达21.5万人。终身学习,正成为甬城劳动者实现人生跃升的“金钥匙”。
田埂课堂: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在宁波乡村,“田埂课堂”随处可见。自2021年启动“职成协同服务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以来,我市围绕“一村一品”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办好一所学校,激活一方经济,带富一片乡村”的乘数效应。
奉化区“桃三代”骆雷鑫,通过宁波开放大学奉化学院的电商课程,搭建起“内容种草+直播转化”的数字化营销矩阵,让奉化水蜜桃创下单场直播2小时销售6万元、30天破百万元的佳绩。他还将经验分享给周边桃农,带动120户农户增收,形成雷竹、水蜜桃“知种游销拓”的全链产业态势。
鄞州区横溪镇通过“众横家·共富联盟”小程序,帮助梅福村农户销售近5000公斤春笋,60家农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300余户小散农户实现户均增收超千元。
从“创意靓村”“直播带村”等技能大赛,到“民宿讲习堂”“农村电商学堂”等特色课程,宁波以终身教育为纽带,为乡村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人才。这些实践形成的“宁波经验”,还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会,向东南亚多国分享中国农民培训的成功案例。
市民夜校:点亮甬城的“第25小时”
当暮色为甬城披上轻纱,宁波市民夜校的热闹刚刚开始:古筝教室流淌着《高山流水》,咖啡品鉴课的研磨声细碎悦耳,AI编程课的键盘敲击声汇成数字旋律……
“原来西蓝花能和胡萝卜搭配出米其林减脂餐!”文字工作者孙女士在公共营养课上解锁新技能;
“上夜校时,我是自己的主人,生活的烦恼统统抛诸脑后。”40岁的陈女士借助古典舞释放职场压力;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传统针法时,来自湖南的新宁波人小林,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宁波博物馆的藏品那么美”……
市民夜校作为新生事物,于2024年在宁波悄然兴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已风靡全市,像“DeepSeek应用实操”等AI课程,一经推出,名额即被秒光。
“一杯咖啡钱就能学专业课程”,亲民的价格与优质的师资,让市民夜校既成为中青年的“班味净化器”,也成为新市民打破社交壁垒的“共修空间”。2024年,宁波积极推进市民夜校建设,将各类培训送进社区学院、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和街道社区,全市累计开班142个,服务学员近8000人次。
数字赋能: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打开“甬学通”小程序,附近的课程、教学点一目了然,报名特别方便。
潘女士是鄞州拼布导师工作室的学员,两年前还是“拼布小白”的她,如今已成为宁波市海曙中学手工布艺社团的指导教师。让她受益的“甬学通”平台,正是宁波数字化赋能终身教育的核心载体。
作为本土学习平台,“甬学通”已汇聚1007家教育机构、934个学习社团、超1万名教师,与学分银行互联互通,为每位市民建立专属学习档案。平台创新推出的“甬学地图”功能,让市民动动手指就能找到所需学习资源,真正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截至目前,“甬学通”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48.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用户79.2万人,面向老年人的培训项目有4000余个。
与此同时,宁波数字图书馆306万种图书资源和160万集学习视频,为求知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在教育部“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建设部署中,宁波市及鄞州区、宁海县率先入选首批“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随后,海曙区也成功入选第二批。
这一生机勃勃的学习生态背后,是政策与资金的有力托底。宁波市级财政年均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保障,助力宁波加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目标迈进。
让学习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
在宁波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知识充电站”里,学习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场景的限制。银发长者重拾学习的热情,通过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丰富晚年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再提升;稚龄孩童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中,开启探索世界的大门,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
广袤的田间地头,农民通过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种植养殖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繁忙的企业车间,工人通过技能培训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力军。
线下的实体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线上的学习平台,市民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宁波多元包容的学习生态,让每个市民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长、实现价值,同时也为城市的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宁波正展示着一座学习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在这里,学习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内化为城市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