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见证一部舞台剧在库车诞生

林勇协助演员换上演出服。

演出现场。

记者 金鹭 文/摄

昨天下午,新疆库车伊西哈拉镇科克村活动室内座无虚席。随着舞台剧《五本日记》最后一句台词落下,欢呼声与掌声瞬间爆发。

“卡德尔·巴克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没想到能以这样的形式看到,心里既激动又温暖!”看完演出的库车市民祖木来提·艾合买提说。

谁能想到,这部作品,是宁波文化特派员团队与库车当地群众携手,仅用短短三天改编排演而成的。

1

《五本日记》诞生的背后,是甬库两地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

卡德尔·巴克的名字在库车家喻户晓,这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40年坚持写日记——

“1989年9月21日,阿依夏姆·乌斯曼得了一种病,当时情况特别危险,部队知道后,把她送到医院救了一命,现在她说部队和部队里面的解放军是她的救命恩人。”

“1997年6月,村里3名孩子失踪了,部队专门派车找回了孩子,交给了孩子的父母。”

……

1000多篇日记,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充满了“共产党好、解放军亲”的赤诚之情。

几个月前,伊西哈拉镇的干部群众以卡德尔·巴克为原型,自发创作、排演了《五本日记》,试图将这些事迹搬上舞台。

“当时,我们做的是默剧,只有旁白,没有台词。其实大家一直想用更直观的方式传承和续写卡德尔的故事,可大家在舞台剧的排练上实在没经验。”伊西哈拉镇干部杨东说。

宁波援疆指挥部得知后,通过宁波市委宣传部牵线邀请了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市演艺集团创作研发中心主任马凌姗,希望能让这部舞台剧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

“此前,我们多以节目表演的形式出去交流,这是首次以创作的形式走出宁波,助力当地打造本土剧目。”马凌姗说。

接手了这项任务后,她第一时间与伊西哈拉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烨对接,详细了解当地演员的实际情况、演出所需的设备设施及场地条件。

随后,她请既懂话剧编排、又会歌舞的宁波市话剧团总经理林勇加入,担任舞台剧的编导。

11月11日,马凌姗与林勇抵达库车。等待他们的,是意料之外的感动与热忱。

2

排演的第一天,剧本打磨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为了能更好地捕捉卡德尔的情感内核,宁波团队提议前往实地寻找灵感。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家一同走访了拥军爱民纪念馆、卡德尔故居等地。

参观途中,看着一张张卡德尔生前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伊西哈拉镇兰干村村民先米西喀买尔·尼亚孜拉着马凌姗和林勇,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1997年,年仅6岁的她,见证了解放军帮助村里通电的那天。

“村民全跑出来,看着一盏盏灯接连亮起,所有人都开心地大叫‘共产党好、解放军亲,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她不由自主地喊道。

“这画面太有感染力了!我一定要把这一段编排到剧里。”林勇难掩激动。

“之前我们只是拿着剧本念,今天看了实物确实更有感觉了。”第一次参与舞台剧表演的多来特巴格村村干部阿丽米热·居买说。

为了让剧本更贴合库车的风土人情,更能引发当地观众的共鸣,宁波团队与库车的群众演员、文化干部围坐在一起,从傍晚一直讨论到深夜。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细细琢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

然而,语言障碍成了剧本改写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从展馆拿到日记本复印件后,团队发现,这些日记是用维吾尔语记录的。

乡镇干部阿斯古丽艾拜等人主动请缨,承担翻译的重任。

“有时候一个词要琢磨半天,生怕翻译错了,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她笑着说。

夜色渐深,窗外星光点点,屋内的讨论却依旧热烈。那一晚,大家几乎没合眼。

“虽然累,看着剧本一点点完善,心里特别踏实。”李烨说。

3

剧本框架搭建完成,随后的排演,大家的热情格外高涨。

库车乡亲的行动力和支持度,也远远超出了宁波团队想象。

筹备舞台道具时,需要一个煤油灯,没几分钟就有人拿来了;团队提议在舞台上放五棵胡杨树增强氛围感,大家也全力配合……

虽然舞台剧表演对擅长歌舞的维吾尔族群众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大家对宁波文化特派员的指导满心信赖与配合。

阿丽米热·居买,这个圆脸的女孩说起排练经历满脸欣喜:“老师教我们怎么拿捏情绪,大家学得特别认真。”

饰演主角卡德尔的伊西哈拉镇中心小学教师鲁家辰更是感慨万千:“母亲上台的那一幕,导演让我握住她的手,放手心里哈一口气。这些细腻的表演,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当剧目最终呈现在舞台上,那些曾经的艰辛与疲惫,被台下热烈的掌声与感动的泪水抹去了。

“卡德尔的日记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迹,更藏着库车的历史与发展史,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库车人、一群又一群老百姓的真挚情感,这种两地交互的热忱与友谊,是此行最大的价值。”马凌姗坦言。

这部用时三天改编提升的《五本日记》,让卡德尔的红色精神有了新的传承载体,让两地的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携手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