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一周年

宁波全链发力交出亮眼答卷

记 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孔润锋 方宇舟

昨天上午,我省召开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披露,作为枢纽建设核心承载区,宁波片区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全链升级为路径、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一年来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枢纽功能持续增强,为浙江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制度创新破解开放堵点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大宗商品贸易核心痛点,以首创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制度红利加速释放。”宁波片区相关负责人说。去年11月枢纽建设启动后,宁波迅速上线全省首个离岸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信用支撑等功能破解真实性核验难题,今年前三季度离岸贸易规模同比增长33.7%,16家企业享受到印花税优惠;创新推出地下洞库分层利用确权机制,中海油地下洞库获全国首本地下洞库不动产权证书,盘活地下空间相当于1700亩地表仓储用地。

全链升级筑牢枢纽根基

围绕“储运贸工服”全链条协同,宁波片区持续夯实硬件支撑、提升产业能级。比如储运端,截至今年10月底,宁波“绿能港”保税LNG(液化天然气)年加注量突破20万立方米,稳居全国前三;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投用以来累计发电逾18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万吨;去年9月底梅山国际冷链项目开仓后,吞吐量快速超过1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冷链枢纽。

加工端,今年大榭石化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推动宁波年炼油能力达5000万吨,形成油品、烯烃、芳烃三条完整产业链。

贸易端,宁波片区与必和必拓、嘉能可等全球巨头深化合作,覆盖金属、化工品、纸浆等七大类核心商品,链接33个国家和地区的325个贸易伙伴……全链发力,助力宁波深度嵌入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网络。

数字赋能激活市场活力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效率革命,宁波片区构建起多元协同的大宗商品数字生态圈。今年7月,66云链联合昆仑信托落地全国首单“区块链+数字仓单”信托项目,累计规模达9000万元,为液体大宗商品提供可追溯、可核验的“数字身份证”。

目前宁波片区已培育66云链、大宗易行等数字化平台10多家,创新推出“智慧报关厅”“智能驿站”等服务模式,进口包裹验放时间仅0.2秒,铁矿石通关效率提升65%,进境粮食提离时间从20天压缩为3天至5天,“网上办”“掌上办”覆盖率持续提升,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让贸易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开放合作拓展全球版图

立足宁波舟山港核心区位优势,宁波片区持续织密全球贸易网络、提升国际话语权。建成亚洲最大200万立方米丙烷地下洞库,开辟氢氧化镍等新能源材料“袋装散运”海运绿色专线,优化铁矿石水水中转模式,资源调配效能显著提升。

构建多元化绿色燃料加注体系,相继落地LNG、生物燃料、绿色甲醇等新型能源加注业务,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升至全球第七。设立香港国际调解中心宁波分中心,落地高版本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法治保障和金融支撑。

接下来,宁波片区将锚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目标,稳步推进浙江LNG三期、大榭石化六期等重大项目,持续深化离岸贸易、期现一体化等制度创新,完善数字赋能体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浙江建设现代化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