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日前,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修订的《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这既是为这部开全国先河的地方性法规在历经近十年实践检验后的完善升级,也为宁波在技能人才培养新征程上接续提供法治助力。
从先行先试到精耕细作,这部条例的修订,不是简单的条文增删,而是一场在深度调研基础上直面产业痛点与人才需求的立法供给,承载着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的决心与力度,回应了时代之问,凝聚着社会共识。
见习记者 何丫 记 者 吴向正
通讯员 顾慧融
从破题到发展
一部“先行法规”的十年答卷
十年前,宁波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制定了全国首部职业技能培训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
该条例以弘扬“工匠精神”、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打造“技能宁波”为目标,共6章36条,不仅明确了人力社保部门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管职责,更对以往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等难题予以细化规定,为理顺培训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持、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
站在2025年回望,这部法规的出台犹如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宁波这片制造业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十年来,这部条例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
在宁波舟山港,“大国工匠”竺士杰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这座城市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如果不是在宁波,或许也不会‘生长’出这样一个我。”竺士杰坦言。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首席技师,再到成功转评高级工程师,他深切感受到:“我们个人的待遇提高、身份转变、职称晋升,都得益于宁波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的良好环境。”他编撰的《竺士杰工作法:远控集装箱岸桥操作法》是我国首部远控桥吊操作法书籍,为港口作业的远控桥吊领域提供了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也为港口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宁波智慧”。
“如果没有系统的技能培训,我可能还是个文员。”站在注塑机前熟练操作设备的何存侠感慨道。通过在宁波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参加了注塑机设备维保技能的系统学习和考核后,原本从事文员工作的何存侠成功转行,一“出厂”就被一家企业相中,月收入增至9000元。像她这样通过技能培训改变生活的劳动者,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培养了2000多名。
“技能竞赛给了我展示的舞台,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斩获金牌的宁波技师学院教师翁研说道。在宁波,像翁研这样通过技能竞赛崭露头角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全市每年举办的100余场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的重要通道。从本土赛场走向国际舞台,宁波选手连续两届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3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重型车辆维修、建筑金属构造和烹饪(西餐)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浙江工匠”王超军也深有感触:“正是职业技能竞赛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从镇海职教中心的学生,到带队研发高科技设备的主任工程师,他的经历正是宁波“以赛促培、以赛促评”机制的生动写照。
改变的不仅在个人,还有整座城市的技能服务生态。宁波着力打造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已实现县城培训基地和中心镇培训站点全覆盖,让劳动者“想培训就有去处”。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线上的‘技能地图’导航——市民通过‘浙里办’等平台,就可以一键搜寻、精准定位全市700多家培训评价机构和600多个培训工种,如同拥有一张实时更新的‘技能服务全景图’,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数字化转型。”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王效民介绍。
数据的增长也印证了这部法规的成效。据统计,自这部条例实施以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宁波年均培训劳动者超过20万人次。截至2025年9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攀升至206.8万,较“十三五”末增长35%,其中高技能人才达74.6万,占比从“十四五”初的30.6%提升至36%。
数字背后,是364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17所技工院校的坚守创新,16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传承,28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的平台支撑。
从立法破题到系统布局,从平台搭建到竞赛赋能,宁波正是以法治为基,构筑起一条贯穿“引、育、留、用”全链条的技能人才成长之路。
从线上到线下
一场满载民意的立法实践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
当前,宁波正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竞争力持续提升。在这一进程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对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让技能人才培养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成为摆在宁波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现行条例自2016年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更好发挥政府统筹作用、科学配置培训资源、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敏说。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人才的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与此同时企业、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劳动者等对完善法规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面对新形势,修订条例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修订列为2025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条例修订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咨询专家以及企业、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劳动者等的意见建议,确保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
7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提请的条例修订草案。根据立法程序,一审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即展开了系统性的意见征集工作。通过宁波日报、宁波人大网等多个渠道,广泛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共收到812条意见建议。同时,为精准回应社会关切,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市人大、市人力社保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单位的公众号、甬派APP、“浙里甬人大”以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会驿站等向社会公众发布,并通过市工商联向企业发放,共收回2266份有效问卷,为立法决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这2266份有效问卷,如同一份份精准的民意“切片”,汇聚成真实的民意海洋,清晰揭示了宁波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深层症结。
“想提升,但不知道去哪学、有什么政策?”“培训费用还是有点高,时间也调配不开。”“我们企业自己搞培训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调查数据显示:27.44%的受访者因不了解参与渠道、培训政策等信息而放弃培训;24.3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因培训成本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影响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29.24%的受访者希望政府能够建立师资、设备等资源共享平台,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这些数据都在呼唤着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
同时,条例修订过程中还注重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立法予以固化,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从“管好技能培训一件事”向“服务好劳动者一群人”深化,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蒋文丰指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能力和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条例修订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从“先行”到“精进”
一次回应时代的法治升级
法与时转则治。《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的修订,是在顺应发展、满载民意基础上开出的“法律良方”。
“此次修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郑敏介绍,“调研发现,我市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存在资源分散、培训内容与产业升级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技能提升需求也亟待回应。针对这些‘供需错位’现象,新修订的条例打出了一套精准施策的‘组合拳’。”
修订后的条例共7章41条,以其精准的制度设计回应了各方关切。
此次修订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定义作了规定,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性特征和技能性内容。新修订的条例将职业技能培训明确定义为“对劳动者开展的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以列举方式明确了概念的外延——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
针对供需对接不匹配问题,新修订的条例着力打通信息壁垒。规定了“建立师资库、教学资源库、设备共享平台”等内容,有效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培训难题。还规定“定期发布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契合产业发展需要。
如何突出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新修订的条例出了“新打法”,支持企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发挥培训带动作用,面向社会开放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提炼固化海天集团“蓝金领人才工厂”模式的成功实践;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激发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积极性。
新修订的条例将保障范围扩展至更广泛的劳动者群体,关注重点群体的培训需求,体现立法温度。支持相关主体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培训,明确有关部门应当为因生育中断就业或者影响职业发展的女性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便利,并对农业农村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出规定。这些规定让法规更具操作性和包容性。
新修订的条例明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根据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采用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开展订单式、定向、定岗培训,以及培训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作出鼓励性规定。
此外,新修订的条例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在质量评估、社会监督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在激励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分类目录,在创新创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保障,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明确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多方参与机制,并建立健全竞赛激励机制等内容,使“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导向作用更加凸显。
这不仅仅是一次法规修订,更是宁波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从812条建议到2266份问卷,从企业车间到职业学校,民意始终流淌在立法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凝结为这部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的高质量地方性法规。
从2015年的先行探索,到2025年的升级再造,《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的修订,是宁波对技能时代呼唤的回应,更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兴措。当法规的文本转化为千万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必将获得更为澎湃而持久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