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佳诚
余姚市委报道组 劳超杰
成功进入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前十榜单,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营商环境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12;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及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五年勠力攻坚,余姚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十四五”以来,余姚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知行合一、勇争一流,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而努力奋斗。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五载砥砺奋进,余姚始终走在全国百强县(市)前列,靠的是勇立潮头、实干争先的“改革基因”。
聚链成群强筋骨
数智驱动跃新高
今年前三季度,余姚工业经济持续呈现向“新”而行的态势,智能光伏产业链实现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48.4%,演艺产品产业链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同比增长22.7%,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近年来,余姚积极顺应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对全市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形成“2+4”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深入开展机器人、泛半导体、模具等产业调研,着力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间,余姚工业经济量质齐升。“415X”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526.4亿元;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产业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核心区数居宁波第一;连续两年获评浙江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
在宁波劳仕塑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塑、印刷、装配三大车间里近百台自动化设备全速运转;一箱箱半成品顺着传送轨道,被送往立体仓库等待下一步加工;整面墙的数字化看板上,实时跳动着日产量、能耗趋势、质检数据等关键指标,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当前,我们的产能还是不够用。”公司总经理萧明圣向记者道出了“幸福的烦恼”,“自动化不仅是应对眼下产能不足的必要手段,更是构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公司今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自动化升级,重点引入自动摆箱设备和多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并计划对现有立体仓储系统进行扩容改造,将库位从现有的1万个增加到4万个。”
在余姚,像劳仕塑业一样大力推动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的企业不在少数。五年间,余姚大力提升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的覆盖率,抢抓“人工智能+制造”机遇,专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通过外地引进、本地培育数字化服务供应商等方式,分类推进关键装备、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以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实现产业链整体提升。
2021年以来,余姚累计获评宁波市级及以上数字化标杆项目12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工厂3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4家。智能光电小镇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
深耕科创“试验田”
勇当发展“排头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余姚以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为主抓手,积极链接长三角“朋友圈”。
余姚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深度合作,创新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众创空间2家、宁波市级孵化器2家、宁波市级众创空间2家。
向外组团,向内需练好“内功”。近年来,余姚充分发挥科创资源的“主战场”作用,不断提升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能级。阳明工研院入选国家级中试平台名单;浙大机器人研究院获评省五星级新型研发机构;万里学院创新研究院被评为宁波A类重点实验室。
余姚形成了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优秀团队、优质成果”和本地企业的“产业领域、产品信息、技术需求”双向“三张清单”匹配机制。69家高校院所、57个优秀团队、328个优质成果与余姚产业实现精准匹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80家,数量居宁波首位;拥有研发机构企业近千家,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近年来,余姚体系化推进“青创最名邑”建设,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和政策,创新编制《余姚产业引才图谱》,布局“招引工作站”35家,举办“姚聘”全国巡回招聘行动,积极构建“租住一体”的组合式住房保障体系,分层分类提供专家公寓、人才公寓、青年公寓等保障服务,全面保障人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余姚高层次人才突破7000人,人才总量突破24万人,累计培养和引进宁波市级以上人才近300人、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13个,率先在宁波各区(县、市)实现自主培养省特级专家零的突破,为宁波唯一实现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各类项目入选全覆盖的区(县、市)。
文脉传承润民心
文产融合兴名城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余姚自古是人文渊薮之地,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王阳明等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和以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余姚独特的文化气质。
近年来,余姚以三大文化为内核,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注入文化力量。
在以文润城抓遗产保护工作中,余姚扎实推进文物考古、保护和利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考古服务中心,恢复建设梨洲文献馆并打造“余姚地方版本馆”。
在余姚,每月12日是“公共文化日”。这一天,非遗手工制作、文学鉴赏分享、生活美学沙龙、传统戏剧培训等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在该市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内开展。
五年间,余姚品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目前该市打造有全民读书节、百姓文化节、中秋诗会,“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稳步推进,公共文化配送、周末课堂、周末戏院等扎实开展,每年开展各类活动逾千场。目前,余姚所有乡镇(街道)已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体验。
文化传承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参照系”,在一次次盘活“家底”中,余姚充分做好“活化利用”这后半篇文章,让文化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余姚成功举办世界阳明学大会,阳明文化、河姆渡文化入选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正式开工;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列入浙江省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培育名单;四明山列入浙江省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单位;丹山赤水景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诗路旅游目的地培育名单。
精塑品质宜居城
绘就民生“幸福圈”
今年3月,兰江街道江南新城社区92幢1单元的加装电梯正式投入使用。该电梯加装仅用2天就完成业主意见统一,1周完成签字。居民周士芬说,电梯不仅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难题,还让原本亲密的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城市的幸福感,藏在余姚市民可感的具体民生场景里。近年来,余姚深入推进城市更新,2022年至2024年,完成21个老旧小区及零星居住点改造,惠及居民约1.32万户;2020年以来,累计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3台;2025年,全市住宅小区、城中村居住集中区新建1200个标准化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15分钟托育服务圈逐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对大部分乡镇(街道)的覆盖……
余姚城市格局持续升级,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修编全面完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4.22平方公里,七大更新片区建设稳步推进,打造了南雷大道城市新地标,成功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名单。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余姚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43.5亿元。杭绍甬城际列车实现贯通运营,杭甬复线一期、胜陆公路余姚段实现通车,G228余姚段、梁周线高架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西分工程、陶家路江三期整治工程、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顺利完工,姚江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县级水网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