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宋彻:植根宁波本土 推动冯定哲学思想传承发展

冯宋彻接受记者采访。(王佳辉 摄)

位于慈城的冯定故居。(王佳辉 摄)

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刘雨 朱海升

人物名片

冯宋彻,祖籍宁波慈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其父冯定为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创建者、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主要推动者,被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核心观点

■哲学“对话”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要是回答“如何做人”这一根本命题

■在信息纷繁、价值多元的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青年保持思想清醒的有力支撑

■冯定哲学思想的孕育,与宁波这片人文荟萃、思想活跃的土壤息息相关

■推动冯定哲学思想的传承发展,必须与宁波本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深度融合

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联合主办的“哲学对话青年”研究传播项目——《青年的追问》新书发布暨冯定哲学思想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青年的追问》一书,延续了宁波籍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冯定的精神脉络与哲学风格,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回应青年成长中的现实困惑。

“真理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这是冯定留下的名言,激励了一代代青年拥抱马克思主义、于生活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冯定所著《平凡的真理》一书,自1955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印刷11次、行销50万册,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作为冯定先生之子,冯宋彻如何理解“哲学对话青年”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于宁波进一步传承发展冯定哲学思想,他又有何建议?

座谈会期间,记者就此对冯宋彻进行了专访。

A

青年是改造世界的生力军

记者:本次发布的新书名为《青年的追问》,该研究项目也被命名为“哲学对话青年”。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需要“对话”青年,青年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冯宋彻: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保持“理论之树常青”,其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以往的哲学关键在于“解释世界”,而我们的使命在于“改造世界”,这是一项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崇高事业。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代表着未来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主动与青年“对话”,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的内在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中断了与青年的“对话”,理论就会失去传承的桥梁,我们的事业也将后继无人。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积极回应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

面向青年、引导青年,是我父亲冯定一生注重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向,他当年所著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抗战与青年》等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者:在您父亲冯定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哪些内容对于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价值?

冯宋彻:正如大学教育中常说的“为学先为人”,做学问的前提是学会做人。我父亲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因为它要回答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这一根本问题。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所著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一书,就是旨在解决青年的修养与做人问题,在当时广受欢迎,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首先要解决成长过程中的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青年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这是一个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逐步深化过程。

其实,很多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哲学思维——遇到问题追根究底,已经接近哲学思考了。但要真正触及更本质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系统哲学理论的支撑,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透彻的答案。

B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青年思想定力

记者: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它如何帮助青年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冯宋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它的独特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们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只有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

尤其在今天,互联网舆论环境复杂多元,信息爆炸、传播途径多样,青年更容易在纷繁的观点中迷失方向。这时候,心里有没有“主心骨”就显得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思想根基,它帮助你保持定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成为信息的俘虏;让你可以接触各类观点,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不至于失去自我、像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走。同时,它能够帮助你理性看待世界、认识社会,把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定力,对这个时代的青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一些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我们发现,有些青年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停留在表面,陷入就事论事的困境,从而产生迷茫和苦闷的情绪。这些思想上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发展,还可能削弱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拨云见日的思想武器。它帮助我们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从根本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一旦把握了问题的本质,青年就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

因此,青年若能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其理论武装自己,则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很多“似是而非”的困惑,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后,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C

从宁波实际出发探讨

冯定哲学的当代价值

记者:您在辽宁大连出生,后又去青海西宁读书。您与宁波之间的联系是如何逐渐建立的?

冯宋彻:我父亲是地道的宁波人,虽然参加革命后长期奔波在外,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但家乡始终在他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我虽未在宁波长大,但从小从父亲的言语间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他那一口带着宁波腔的普通话,以及把“药店”说成“药房”这样的用语习惯,都让我对这片土地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我真正与宁波建立联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一名宁波企业家来北京寻找专家协助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得知我祖籍宁波后,便主动与我联系,这促成了我的第一次宁波之行。虽然当时行程匆忙,未能前往慈城老家,却让我第一次踏上了父亲念念不忘的故土。

后来,慈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我,希望改造冯定故居。对此我全力支持,几乎将家中能够提供的书信、手稿、书籍等珍贵资料悉数捐赠。目前,冯定故居展出的藏品中,一大半来自我的捐赠,后来我还专程前往慈城参观修缮后的故居。

自那以后,我与宁波的联系日益密切,时常为《江北文史》撰稿,加入了北京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在此过程中,我对宁波的文化建设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记者:宁波这片土地对冯定先生的思想形成有哪些具体影响?对宁波未来传承其哲学思想,您有何建议?

冯宋彻:宁波这片土地对我父亲的思想成长影响至深。例如,他青少年时期得益于同乡教育家冯君木先生的资助,才进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而冯君木先生作为彼时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其民主进步思想也通过日常交往深刻影响了青年时期的我父亲。

因此,在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期间,父亲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更是走上街头为爱国运动募捐,后来成为宁波地区最早的共青团员之一。

更重要的是,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从围棋对弈到诗词创作,从书法临摹到文人雅趣,这些都与他早年在宁波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他的革命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的最初萌芽,都与宁波这片人文荟萃、思想活跃的土壤息息相关。

近年来,宁波在传承地方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深入挖掘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价值等。我父亲冯定的故居,也成功获评浙江“省级社科之家”,成为重要的思想教育平台。

对于冯定哲学思想的未来传承,我认为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与宁波本地特色资源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宣传与宁波的革命传统、人文历史相结合,使群众感到这些思想理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推动理论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从宁波实际出发探讨冯定哲学的当代价值。

只有让这些工作与宁波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先进思想与地方实际的有机融合,让冯定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