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何嘉莹
顾蔚 史杰柯
紧急预警,最近它又卷土重来:9月至10月,我市接连发生多起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海外留学生的案件。
比如,近期发生的两起案件,受骗家庭损失金额巨大,为广大留学生及其家长敲响了警钟。
9月2日,正在某国留学的小丽(化姓)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称其护照被他人冒用,涉嫌卷入一起电诈案件,情节严重,已将其列为“犯罪嫌疑人”。
在通话过程中,对方不断给小丽施加心理压力。要她严格保密,并实时报告行踪。
小丽上钩后,骗子给她出主意,让她告诉父母,称自己“被美国移民局核查,需20万美元财产证明”,并谎称同学已代为垫付,要求家长将钱款转至“同学”账户。
9月20日,小丽父亲向所谓的“同学”账户转账。直到10月29日凌晨,小丽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并向父母坦白。随后其父亲报案。然而,时间过去太久,资金早被转走,追回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起案件,受害人是抵达某国留学仅一天的学生小晨(化名)。9月22日下午,他接到自称“EE电信公司”的来电,称其名下有一张电话卡因发送骚扰短信将被停用。小晨表示并未办理该卡后,电话被转接至“上海浦东警方”。
随后,“民警”称其涉及一起“跨国洗钱案”,引导小晨下载Telegram软件,以“配合监视居住”为由,要求其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状态,并强调该案属“机密”,严禁向任何人透露。
9月24日,骗方以“取保候审”为由要求缴纳60万元“保证金”。10月3日至6日期间,小晨陆续向指定账户转账。直到10月7日晚,他才意识到受骗。
反诈民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值得注意的是,孤身在外且涉世未深的他们被骗子盯上了。
反诈民警给出防范要点:请务必牢记,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采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办案,也不会有所谓的资产验证或者缴纳“保证金”,更不会上门拿取公民的财产。
留学生更要注意,碰到这类事时,一定要及时和国内的父母或当地的使领馆进行信息核实。同时,留学生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建立必要的应急联系渠道,比如留学地的房东、老师、孩子身边的朋友等。如果收到孩子的异常资金需求,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核实。
余姚公安的反诈模式可以借鉴:当地派出所组建了专门的群,给当地准备出去的留学生及家长作反诈科普,并且留下了派出所的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