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帮你在直播间“砍价”,线下给予“沉浸式体验”——

老年人如何避开保健品营销“温情陷阱”?

AI制作

记者 余建文

“我老妈被人忽悠加入团购群,买回来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我老爸天天一早就与人结伴去打卡听讲座,说有鸡蛋领取,到后来买了几千元看不懂的保健品。”……

近年来,在城市、乡村的小区周边,出现了一些生活馆、康养馆及线上超市,它们针对老年人开展营销,售卖保健品、生活用品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店铺,有何本事能让平时不舍得吃用的老年人大把花钱,甚至“沉迷”其中?日前,根据网友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的投诉线索,记者展开了调查。

A

暗访:老年人打卡生活馆的“温情课堂”

最近,编号为“8266036”的网友反映,她母亲这段时间经常去江北区丽江东路上一家生活馆听课,听说能免费“吸氢氧”,还有礼物领,前阵子提出要买一台氢氧机,价格一万五千多元。

“什么机器这么贵?”这位网友感觉母亲被人“洗脑”了,掉进了营销“陷阱”。

10月22日7时许,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网友所说的国际生活馆。生活馆门面仅一人多宽,很不起眼。上到二楼,里面的房间隐隐传出作报告的声音,记者就和几位老人在外间等候,看到墙上挂着很多证书和检测报告。这些老人彼此颇为熟络,见记者是“生面孔”,带着几分怀疑,询问记者从哪里来、怎么知道这里的。

不多会儿,里间的课结束,记者跟着老人走进“教室”入座听课。“教室”约50平方米,摆了几十张椅子,每两张椅子中间放着一台氢氧机,跟咖啡机差不多大。这波听课的人有30多人,老人们都自带吸氧管,记者也讨了根管子,有样学样挂在耳鼻处。接上机器,管子里就“呲呲”冒气。这种机器是一种家用氢氧机,将水电解后,产生氢氧混合气。

稍后,一位自称“小林”的年轻人上台开讲。他带领大家做了一套拍手操,然后播放一则央视新闻,说最近降温了,一些地方已有流行性感冒发生,提醒各位长辈注意保暖,防止生病。之后,小林讲解起常吸氢氧混合气的好处,并在投影上播放钟南山院士有关氢氧混合气的治疗研究。记者仔细听后,发现小林很注意措辞,没有说吸氢氧混合气能治哪些疾病。

接着,小林说,因为有人举报,前一天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来检查,可里外查了一遍都没问题。“机器零售价25800元,团购价15800元,的确不便宜。但我们资料齐全,做的也是正规宣传,没什么好担心的。”小林说,他们请长辈来免费体验,不强买强卖,不贷款,买不买看长辈自愿。

在小林讲解时,记者用手机录了音,被巡回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被要求删除录音。不过小林很坦然地说,记者要看什么资料,他都可以提供。

一堂体验课时间在40分钟左右。出门时,不少老人拿着卡片,让工作人员盖章。有的老人已盖了近20个章。“盖章达到一定数量,有小礼物送的。”一位大伯对记者说。

记者一堂课听下来,没感觉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反而感受到了几分小林对长辈的贴心关怀。据了解,该生活馆开办也才三四个月,现在每天开五六堂体验课,日参与老人逾百人。一位大妈说,反正闲着,每天买完菜到这里来吸吸氧,至少没坏处。而一位大伯则对氢氧机颇为认可,“这个吸一两次,感觉不到什么。要经常吸,会对健康有好处。”

记者通过网上查询发现,类似的家用氢氧机,市面上有不少品牌在售,每台标价从2000元至30000元,差异巨大。同时,记者还查询到,钟南山院士团队自2014年起开展临床研究证实,在气道狭窄、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辅助治疗上,氢氧混合吸入疗法展现出优于单纯氧疗的效果。不过,钟南山院士在去年10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举办的“氢氧医学,科学应用”专家媒体座谈会上表示,应用氢氧气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安全,要选有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氢氧机。而‌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氢氧机‌,专为疾病治疗设计,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具备医疗认证;‌气体纯度要求‌使用医用级氢气,排除工业氢气潜在毒性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0月22日,江北区市场监管局跟帖回复:我局执法人员到当事人经营场所进行了检查。经查,当事人经营的氢氧机属于普通电器,非医疗器械,未发现当事人超范围经营的情况。执法人员在当事人营业场所及电脑内未发现有进行虚假宣传的证据,现有证据不足以说明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决定不予立案。经询问,店方负责人表示其产品如购买者不满意,可进行退换,可到店沟通。

B

涉老营销:手段“升级”,取证查处难度大

涉老“食品”“保健品”领域的虚假宣传,甚至涉诈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年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然而,营销机构的手段也在升级,变得更隐蔽,以逃避执法机构的监管。

记者梳理了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3个月来的投诉帖,其中涉老营销的有6起,包括向老人推销治疗仪、中药材、保健食品等,但对于这些帖子,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反馈如出一辙,即现场检查没有发现虚假宣传的证据,无法立案查处,执法人员大多仅对经营者进行教育,督促其依法依规经营。

“在涉老消费领域,出现较多的是虚假宣传,但经营者现在学乖了,不会像早几年那样口无遮拦地夸大疗效,也不会留下明显有问题的宣传资料。”市场监管部门相关人员说,现场检查往往查无实据,这是执法部门眼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比如江北区市场监管局,这三年来只立案查处了一起案件:某理疗馆未办营业执照就销售某医用冷敷贴,且宣传能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网友投诉的几个点位,记者在海曙、江北“摸”了一圈,发现明面上都看不出什么问题,而且有的“康养馆”十分警惕,不接待“生面孔”。市民顾先生说,他母亲常到望春街道某线上销售店买东西,说店家给老人建群搞团购,手机上链接直播平台看视频,由总经理帮忙砍价,从源头工厂买货,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老人看的不是抖音这种较大的网络直播平台,而且买的东西,在淘宝、京东等平台都找不到。”顾先生说,这就是欺负老年人不懂网购。

记者依照指点,找到这家店铺。店里陈列的零食、生活用品等多来自北方省市,宁波市场上极少见到,但没看到有老人组团购买的场景。

涉老“食品”“保健品”领域营销陷阱,不仅让老年人花冤枉钱,还易引发家庭矛盾。鄞州姜山镇的张师傅说,老母亲一直生活节俭,牙齿掉了都舍不得到医院补牙,这两三年却在当地养生馆,花了几万元买蛋白粉、麦片等保健品,几年都吃不完。“关键是蛋白粉罐子上有标注,适合人群为运动人群。为什么要推荐给70多岁的老人吃?摆明是忽悠嘛。”顾先生说,他阻止、劝说过多次,反而惹得母亲生气,认为他“不关心老人健康,不孝顺”,这让顾先生很无奈。

C

涉老营销“新套路”:披上“数字”与“情怀”外衣

市消保委投诉调解处置部部长龚颖告诉记者,传统的“会销”模式(会议营销)因其手法粗暴、投诉众多而逐渐被部分淘汰,现在营销者们精准地抓住了老年人“触网”比例迅速提高这一趋势,将阵地转向线上,并在线下玩出更精细的花样,演化出一套“线上精准引流+线下深度转化”的组合拳。

线上从“广撒网”到“精准垂钓”。比如直播带货演绎“温情剧场”,在“中药房”“实验室”等场景中,主播扮演“健康营养师”“中医世家传人”“贴心小张”等人设,先讲养生常识、孝顺故事,建立信任感,再进行产品推荐。加上评论区水军的“互动”,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让老年人沉浸其中。另外,老年人对健康问题是最关注的。短视频平台根据算法,会不断给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利用伪科普视频、动画、专家访谈等形式,包装“颠覆性”产品,再以社群团购方式,形成强烈的从众效应,吸引老年人跟风购买。即使产品有问题,老人也往往碍于情面不愿追究。

线下模式主打“沉浸式体验”,变得更加高端和隐蔽。比如开设“智慧健康管理中心”“科技体验馆”等,给老年人提供定期检测、产品配送、“专家”一对一咨询等服务,将客户长期绑定。营销员与老年人之间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连接。还有一种是“旅游+康养”模式:以低价甚至免费旅游为诱饵,将老年人带至远离市区的“康养基地”或度假村,在封闭环境中,通过讲座、活动“洗脑”,最终实现高额销售。宁波曾有三位退休女士,三年前参加了一个到北方的免费旅游团,结果每人被诱导买了几千元的所谓“熊胆粉”。前阵子一位大姐发现“熊胆粉”自己挥发“消失”了,找到消保委寻求帮助,一查,这“熊胆粉”竟是“三无”产品,都不知道找谁去索赔。

龚颖说,大多数老年人很关注健康、养生方面的内容,但缺少相关的科学认知,爱贪便宜,因此容易被营销者“精心设计”。现在,营销者能利用数字工具精准触达老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软肋,利用更复杂的人设和情感互动建立深度信任,再加上高科技的“外衣”,进一步提升欺骗性。

D

帮老年人识破“温情陷阱”:需各方共同努力

解决涉老“食品”“保健品”的营销乱象,需要家庭、社会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龚颖认为,老人热衷于去打卡听讲座,参加群体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孤独。因为现在大多数子女与老人是分开居住的,平常联系少,往往等发现老人被“套路”了,为时已晚。因此,从家庭层面来说,子女的关爱是最好的“保健品”。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倾听父母的诉求,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武装他们,填补他们的情感空虚。当父母感受到真实的温暖时,对营销“温情”的依赖自然会降低。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区应组织更多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搭建真正的社交平台,转移他们对保健品营销活动的注意力。另外,管理部门也可以进小区多宣讲保健品方面的诈骗案例,增强老人自我防范意识。

在政府层面,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非法营销,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并联合媒体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和骗局曝光,提升全民防范意识。某乡镇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说:“碰到涉老营销涉诈投诉时,尽管可能查无实据,我们往往会要求经营者退款退货,尽可能把纠纷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知情者多提供证据和线索,协助监管部门‘精准打击’。”

龚颖说,从现实看,很多老年人遇到“沉浸式体验”,往往放下戒心,甚至深陷其中,要做到“不信不买不传播”,很难。保护老年人的购物安全,立法上能否有突破?比如为65岁以上老年人设立“购物后悔权”?

慈溪市民张先生说,他父亲以前也被保健品营销“套路”过,花了上万元冤枉钱,家里还闹矛盾。“我给老爸定了规矩,以后碰上500元以上的消费,最好打电话问我一下,或者我帮他买,老爸认可了。”张先生说,这个办法现在看起来效果不错,即便再被骗,也没多少钱,家里也和睦。

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宁,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温度。破解银发消费的“营销陷阱”,不仅是一场关乎钱包的保卫战,更是一场维系父母晚年幸福与尊严的亲情守护战。

帮助老年人躲开“营销陷阱”,您有什么好点子、好主意吗?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说一说:

1.拨打热线81850000;

2.打开甬派App,在下方“民生e点通”版块留言;

3.微信搜索“nb81850”,关注后直接留言;

4.打开中国宁波网,登录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