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2025年全国千强镇研究成果显示,在《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中,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县城”的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再创佳绩,排名跃升至全国第34位,稳居全省第三、全市首位。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慈城镇交出的一份“青春答卷”——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崭新范式,生动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鸣。
数据会说话:今年前三季度,该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限上批发业零售额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8亿元;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慈城古县城接待游客88.64万人次,同比增长210.58%……
撰文 王佳辉 金贤芳 卓璇
产业跃迁:从“制造重镇”到“智造生态圈”
走进宁波金山双鹿电池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AGV机器人精准穿梭运送原材料,无人智能生产线正以每分钟600节电池的速度高效运转。“我们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优化生产流程,每一节电池都附带可追溯的电子身份证。”公司技术副总裁张总介绍。
这家深耕电池领域71年的企业,累计斩获350余项专利,研发的新一代智能锁电池实现再提升,可支持开关门锁2万次,凭硬实力拿下全国销量冠军,成为行业标杆。
双鹿电池的蝶变,是慈城镇产业升级的缩影。近年来,慈城镇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智改数转”,目前已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2.0覆盖率达100%。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这里已成功培育“金属冶炼—高端合金—航天器件”和“基膜—功能膜—智能组件”两大高端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智造生态圈”。
在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端显示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光学薄膜产业领跑全球,超薄金属箔材支撑5G基站建设,核心技术驱动全国最大碱性电池基地智能升级,创新企业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并开创绿色灭蚊新技术……
去年,慈城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5亿元,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贡献率超81.3%,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1.2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绽放:从“千年文脉”到“青春磁场”
慈城,是一座承载7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近年来正以“绣花功夫”做好保护与创新文章,成为炙手可热的“青春磁场”。
文物保护是文旅发展的根基。慈城始终坚守“修旧如旧”原则,今年已完成师古亭、姚镆故居等13处文保建筑修缮,其“活化保护”经验登上《文化的力量》电视专题片,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慈城样本”。
IP打造让古城热度持续攀升。今年暑期,慈城推出的“仲夏慈湖夜”活动,单季吸引游客超68万人次,成为现象级文旅IP。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亮相的“去慈城赶集”文旅IP,更是将烟火气与科技感完美融合——千架无人机星空作画、非遗高杆船技巡演、中秋限定嫦娥追月,百余个特色摊位和互动场景重现骢马河历史商贸盛况……据悉,该IP此后将全年常态化运营,让古城在“传统+潮流”的碰撞中持续“圈粉”。
业态创新更让古城活力倍增。慈城在保留孔庙、布政房等文保单位历史底蕴的同时,引入VR技术打造“穿越盛唐”沉浸式体验;商业配套上实现“古今混搭”,既吸引必胜客等国际品牌入驻,也有“甬上老字号”“慈城年糕体验店”等本土业态和“是啡”等青创项目扎根,让古城既有“市井气”又有“年轻态”。
今年1月至9月,慈城古县城景区接待游客315.36万人次,同比增长63.85%,并先后获得“省级非遗主题旅游景区”“省级夜经济坐标TOP20”“省旅游景区‘强基焕新’经典案例”等荣誉。
人才集聚:
从“青砖黛瓦”到“青创沃土”
如今的慈城,正从“青砖黛瓦”的千年古城,加速蜕变为“青创沃土”。
为集聚发展动能,该镇擂响招商攻坚战鼓,发动全镇干部投身招商一线,组建四大专业招商组靶向攻坚,创新推行“一表动态管理、一库精准储备、一包跟踪服务”工作模式,同时全面梳理全镇36处闲置厂房、低效用地等存量资源并建立台账,为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通过这套“全员发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的组合拳,今年以来,该镇已累计引进新注册企业800余家、大好项目9个,招商落地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同时,慈城依托高新园区与私营工业城协同优势,打造青年双创基地,吸引跨境电商、研发设计等新兴业态集聚;积极举办青年商会、人才论坛、技能竞赛等活动近50场,目前已汇聚科创研发人才3622人,其中,市级以上引才计划人才18人、博士38人,青年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乡村是抱团发展的创业热土。慈城镇以“古城赋能乡村、乡村反哺古城”为核心,推行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统筹云湖四村等重点片区资源,将联动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强城、兴村、融合”实践,构建“片区联动、城乡互促”的双向创业生态。
截至9月底,全镇各村已盘活3000平方米闲置物业,整合引入社会资本705万元,吸引548名“新农人”扎根发展;无人机培训基地、下溪湾文创一条街、森屿湖自然拓展营地等农文旅项目沿片区布局落地,与古城文旅形成错位互补。
为强化人才支撑,慈城镇还搭建青年入乡实践站平台,精准吸引“新农人”、文创设计师等群体入驻,构建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服务体系,筑牢人才“蓄水池”,持续为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千年文脉是根脉,产业升级是筋骨,青年活力是灵魂。”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持续深化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路径,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创新提质、文旅IP迭代、人才生态优化,让千年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全力打造镇域现代化建设的“慈城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