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 张晓松 赵超 高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再次镌刻下时代印记。
2025年10月23日,如潮的掌声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勠力进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不断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高瞻远瞩 定向领航
——科学擘画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现代化,全体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开启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确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
这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通过实施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
这是实现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五年——
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现行高收入国家水平;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保障扎实稳固……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只争朝夕,永不懈怠。
现在,我们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世界在关注,中国将以怎样的发展规划迎接下一个五年。
早在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十五五”规划要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任务,要提前研究,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谋定而动,纲举目张。
202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
1月下旬,党中央下发通知,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时通过一定方式征求部分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
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鲜明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重大论断,指明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夯实基础,就要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事,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使发展根基更稳、韧性更强;
全面发力,就要锚定目标,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变乱交织,变的一面深入发展,乱的一面更加突出,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伴随严峻挑战。总体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制定一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规划建议,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下转第7版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