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佳 李紫涵
照片由市司法局提供
前 言
清晨的宁波舟山港,朝阳为万吨巨轮镀上金边。不同肤色的船员“踏浪”而来,在这座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大港开启新的航程。
瞄准每年6000多艘次外轮的实际需求,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新时代涉外法治实践站整合海事律师、仲裁员与调解员力量,推出国际海员维权、涉外普法宣传等特色服务。
面对每年超过27万人次国际海员“上下船难”的现实困境,该法治实践站创新推出的“港通巴士”每日8时至24时免费接驳,打通海员登陆的“最后一公里”。
这不仅仅是一段接驳旅程,车厢本身也化身为“移动普法课堂”——车内放置的中英文《服务指南》及多语种法律知识手册,成为船员们了解中国法治的一扇窗。
自2025年1月揭牌以来,该法治实践站已开展普法宣讲100余次,发放资料1000余份,为80余名国际海员提供法律援助。这座东方大港正以法治“软环境”不断提升着国际化“硬实力”,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海员都能感受到中国港口的法治温度与人文关怀。
从东海之滨到四明山下,79个这样的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如繁星点点,遍布宁波城乡。它们面积不大,能量不小,正成为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的“法治支点”,书写着“小站点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实践。
聚合·矩阵——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周二早晨八点半,门诊大厅挂号窗口旁,慈溪市人民医院新时代法治实践站的“法治门诊”准时“开诊”。来自律所的法治实务专家正为候诊的市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陪同父亲看病的张女士,正就手术方案的风险与权益保障问题咨询坐诊律师。在仔细查看病历后,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医患双方的权责,并提供了专业的沟通建议。“心里踏实多了。”张女士说。
以“慈法仁医‘典’亮健康”为主旨,该法治实践站实现了法治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每周二、周五上午,不同领域的法治专家在此“坐诊”,聚焦医保政策、劳动保障、医疗纠纷等民生关切。
“过去患者遇到法律问题得专门跑律所,现在看病时就能顺便咨询。”法治实践站负责人表示。自2025年8月启用以来,该站已接待咨询百余次,成功调解医患纠纷12起,成为集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矛盾纠纷的“化解站”、法律服务的“供给站”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宁波,法治实践站建设始终遵循“群众需要在哪,站点就建到哪”的原则。“布局不是‘拍脑袋’,而是‘接地气’。”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宁波市对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及重点区域进行法治需求摸底,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建、镇街主用”三级责任体系,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成一个”的思路,将站点深入商圈、码头、园区等社会“毛细血管”。目前,已建成运行的79家法治实践站,覆盖法治营商、基层立法、社区治理等六大领域。
法治实践站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打“特色牌”,立足区域实际,挖掘最迫切的法治需求,让法治服务从“标准化配送”转向“精准化定制”,植根城乡、服务民生。
在镇海区蛟川“π空间”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一场以“‘小熊’为伴法为盾 交通安全护‘新’途”为主题的新就业群体交通安全法治宣传活动正热闹开展。外卖骑手们在律师驻场的“全开放”空间里边休息边咨询。面对骑手提问,律师结合真实案例逐一解答,并引导至“小蜜蜂法援联络点”获取后续帮助。
活动现场,交规知识竞答吸引了不少骑手参与,答对者可获一只“交警小熊”。“我要把它粘在后备箱上,既作装饰,也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规。”一位骑手表示。这些随车穿梭于街巷的“小熊”,成为流动的交通安全宣传符号。法治实践站还组建“反光背心警熊巡逻队”,由交警与骑手代表在商圈周边开展文明劝导,实现“送单即学法、出行即普法”。
作为镇海区首个聚焦新业态的新时代法治实践站,“π空间”整合法援、调解、立法联系等九大功能,通过首问负责、限期反馈等机制,推动法治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问需”,为新就业群体筑起身边的法律“防护盾”。
这些散落在城乡各处的法治实践站,之所以能奏响法治的“大合唱”,是因为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据统计,全市法治实践站已吸纳500余名律师参与值班,引入“红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第三方组织13个,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协同治理模式。
在东部新城核心区,背倚国际会展中心设立的福明街道宁城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自去年11月启用以来,以覆盖广泛的“网格义警”群防群治网络和功能专业的“法务智汇港”平台为两翼,化解涉展纠纷62件,开展企业法律培训45场,有力护航了区域经济发展。
融合·动能——
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
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不是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实现了内外要素的深度融合,激发出“1+1>2”的服务新动能。
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长丰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一面“法治需求墙”记录了融合成效:群众提出“暑期孩子看管难”,法治实践站联合社区推出“法治托管班”。
天一商业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针对商圈纠纷多发,联合法院设立“共享法庭”。“现在群众进一扇门,就能享受立法意见征集、执法监督、司法调解、守法普法等全链条服务。”该站负责人说。
这种融合使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法治实践站群众参与度达92%,日均服务量提升3倍。
在江北区法治E企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等部门联合设立“电商法律服务中心”,为2000多家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去年该站受理电商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平均用时仅3天。
数字化,让法治实践站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在鄞州区,居民王女士通过“法邻通”微信平台,为家里老人咨询房产继承问题,很快便收到专业律师的详细解答。“以前总觉得法律咨询门槛高、程序繁,现在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免费的专业服务,真是方便又贴心!”王女士感慨道。
针对群众反映的法律资源获取难问题,鄞州区司法局下应司法所创新推出“家庭法律顾问”服务模式,打造“法邻通”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汇聚律师、调解员等专业力量,设有法律咨询、文书库、知识库等功能,为家庭在婚姻财产、遗产继承等高频法律需求上提供“主动守护”。平台运行以来,已为辖区百余户家庭提供线上咨询、风险预警等公益服务,推动法治服务从“全域覆盖”走向“精准入户”。
晚间七点,人民广场人潮攒动,“她有好市@象山”爱心义卖暨“法治夜市”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象山县新时代职工法治实践站依托夜市经济,为“上班族”开设“法治小摊”。“白天忙工作,晚上顺路来咨询,很方便。”正在咨询租房纠纷的市民张先生说。
错峰服务是法治实践站“长效运营”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形成第三方专业运营、志愿者驻点、社工管理三类模式。象山县邀请退休法官、检察官等返乡驻站;海曙区实行“法治合伙人”制度,保障法治实践站持续活力。这些机制确保法治实践站不仅“建起来”,更能“活起来”。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于人。一方面,我市结合“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依托各法治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法治大讲堂”等普法活动530余场,覆盖群众超3.2万人次,夯实法治土壤。
另一方面,探索创新模式,让法治文化在流动中浸润人心。余姚市创新打造的“阳明号”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便是典型代表。法治服务随城际列车流动,在候车室、车厢内,通过法治文化墙、阳明书屋、普法宣讲,以及姚剧、小品等本土艺术形式,将法治理念悄然融入旅客行程,实现了“候车感知法、上车体验法、下车践行法”的全链条渗透。这种“法治+文旅”模式,让普法宣传变得可亲可感。
转化·惠民——
从“建议之声”到“法治之果”
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不仅是服务窗口,更是民意枢纽。
在北仑区大碶街道,居民李女士通过灵峰工业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建议箱”,反映了工业区停车难问题。建议被迅速汇总上报,最终推动街道增设300个停车位。“没想到小小建议箱真能解决问题。”李女士说。
新时代法治实践站的服务更精准对接着产业发展的脉搏。该站打造的“事了了”调解工作室,精准聚焦安全生产与劳动争议。“多亏了法治实践站的专家,不然我们和供应商的合同纠纷不可能这么快解决。”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此外,通过编制《北仑区汽车零部件(模具)产业风控法务指引》、举办法律沙龙及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等活动,法治实践站持续帮助企业化解法律风险,规范经营管理。
运行以来,灵峰工业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为企业提供规范化指导、给出风控法务建议100余条,形成的3份基层法治建设建议书均获得采纳和落实。
全市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已构建起高效的“线上+线下”民意收集网络,通过“群治分”数字平台、实体建议箱、法治文化沙龙等多元渠道,全年收集到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的民意诉求900余条。
民意收集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形成解决闭环。对于收集到的民意“工单”,法治实践站实行“分级研判+分类处置”机制,针对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并推动解决,涉及法治领域决策建议的,定期形成报告供决策参考。对于群众反映强烈、集中的突出问题,分类进行“即时答复”或“限期答复+定期回访”,建立法治建议“收集—分流—督办—反馈”闭环体系。
去年,鄞州区潘火街道新时代法治实践站接到多起汽车销售服务纠纷咨询,形成的法治建设建议书推动《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合规指引》出台。
这种“举一反三”的转化机制,使个性化问题转化为制度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形成的83份法治建设建议书,已从“纸上建议”转化为全市层面的“治理行动”,通过法治督察推动各领域举一反三,实现了“解决一个、治理一片”的倍增效应。
干部下沉也让法治建设更接地气。全市组织司法行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定期下沉站点开展调研座谈,累计收集企业、群众意见建议680余条,推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劳动权益保障等民生问题156件。
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理念成为实践,法治正通过一个个深入城市肌体的法治实践站,凝聚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温暖底色。
在宁波火车站候车大厅,一座新设的法治实践站正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法治驿站”。这座由市、区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共建的法治实践站,是全国首个铁路枢纽法治实践站,提供法律咨询并探索联动服务,让法治成为旅途中最安心的保障。
目前,宁波正在制定法治实践站2.0版建设规划,未来将在覆盖面、精准性、智能化方面进一步探索。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要让法治阳光通过每一个法治实践站,照亮更多角落,润泽更多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