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思
2025海丝文旅大展已圆满落幕,但它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深远。这场盛会以其创新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呈现,为宁波文旅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展示了文旅融合的美好未来。
数字革新:重塑文旅体验的未来场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宁波国际旅游展以“宁波,来了就欢喜”为主题,将数字技术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
在“无界之旅”展区,游客通过划船机操控虚拟小舟,在数字复原的老外滩教堂、镇海浙海关旧址间穿行,实现了“文化+健身”的双重体验。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北仑区展台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凭借硅胶仿生皮肤和实时语音交互功能成为全场焦点,单日互动超千次,展现了科技的魅力和吸引力。
文旅消费券的精准投放,激活了市场活力。780万元文旅消费券通过飞猪旅行、大麦平台发放,书展推出“全场6.5折+文化消费券+工行优惠券”,三重优惠叠加后,最低购书折扣达3.9折,特价书专区更推出“买二送五”“买三送八”等重磅优惠。东方航空、澳门航空推出的近50条特价航线,与“甬上云端”文旅直播嘉年华形成线下线上联动,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本届大展首设“低空文旅”展区,通过无人机足球、低空飞行模拟器等设备,提前布局万亿级低空经济赛道。浙江天基云泊科技的无人机表演,将科技美学与城市地标完美结合,成为社交媒体爆款。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文旅体验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沉浸式。
青春赋能:激活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青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本届海丝文旅大展无处不彰显青春活力,从“有何Book青年书市”的创意互动到浙江书展首次推出“书香夜市”的潮流体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
高校文创专区中,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冰箱贴、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笔记本等产品销量火爆,印证着青年设计力量的崛起。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微型博物馆”,将矿石标本与科普图书结合,让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地球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宁波网络作家部落的全国网文大咖集结令,吸引雁无痕(陈慧燕)、梅花三弄(张梅)等本土作家携《碧血红妆》《帝台枝》等IP亮相。甬派传媒与息壤中文网的战略合作,计划引入万部优质网文作品,构建“创作—孵化—出海”的完整生态链。这种“网文+影视+游戏”的跨界联动,为传统文化IP注入年轻基因,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萤火虫换书大会”现场,29岁的市民李瑞用一本《欧也妮·葛朗台》换到一本《朝花夕拾》,书页间前主人的批注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瞬间社交感拉满”。这种“以书会友”的传统,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见证着阅读作为人类精神纽带的永恒价值。
在一场场活动、一次次创作中,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与文化对话:既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经典文脉赓续绵延,更以创新思维为文化赋能,让传统与潮流碰撞出全新可能。他们不再是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的创造者,已然成为驱动文化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草根舞台:彰显文学本真与文化力量
在第十届浙江书展开幕式上,外卖骑手作家王晚、“菜场作家”陈慧作为嘉宾共同按下启动键,以草根创作者的身份为这场文化盛会拉开帷幕。这一暖心举动,不仅是对平凡写作者的致敬,更让大众看见:文学的舞台从不局限于殿堂,每个怀揣热爱的普通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书展期间的多场分享活动中,王晚、陈慧与“外卖诗人”王计兵、集卡司机陈浩、产业工人陈利娟等,以亲身经历诠释文学并非阳春白雪,而是扎根泥土的生命表达。
王晚以坚守自我的倔强为普通人发声,她的写作是用生命体验浇筑的,从个人命运的褶皱里,折射出千万个平凡人的生存图景。陈慧守着一方摊位,将菜市场里的摊贩、顾客故事写成了多部作品,她用文字为市井烟火立传,让普通人的生活在书页间闪光。陈浩在4平方米的驾驶室里筑起“移动书房”,利用5年的碎片时间读完了400多本书,阅读让他在单调的运输路上拥有了广阔的精神天地。陈利娟通过阅读和写作“重新装订”了自己的人生,还成为工友的“点灯人”,点亮了一群人的精神世界。王计兵用37年创作的坚守证明,哪怕在奔波的间隙,平凡生活里也能绽放出诗意的花。
这些草根创作者的故事,让我们看见文学最本真的模样——它不依赖专业背景,不局限于书房案头,而是生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平凡从不是文学的边界,当普通人拿起笔、翻开书,便能让文字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浙江书展搭建的草根舞台,正让这束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更多平凡者的精神归途。文化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属盛宴,而是流淌在每个普通人血脉里的生命力。当我们给予草根创作者更多关注与舞台,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让他们的作品被看见,便为文化注入最鲜活的民间力量——这份力量将在烟火人间里扎根、生长,最终化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磅礴动能,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大众创作中越发蓬勃,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姿态传递向远方,奔赴文化发展的崭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