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一种名为“同伴同行”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模式正在推广——

113个“同伴之家”,铺就复元之路

海曙区段塘街道“心语海塘”活动室开展的“手脚并用”趣味游戏。

北仑区梅山街道的“同伴”在农庄学习种植蔬菜。

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康馨工疗站的“同伴”携手春游。

2025年“同伴”支持联谊会上,来自全市各地的“同伴”一起参加演出。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李链 实习生 赖思嘉 文/摄

10月21日上午,海曙区段塘街道“心语海塘”活动室里的欢声笑语几乎要溢出窗外,一场别开生面的“手脚并用”趣味比赛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47岁的阿佩显得格外沉静。她目光平和,有条不紊地带领现场15名同伴参与活动。若不是事先知晓,谁也难以想象,阿佩曾在精神疾病的困顿中挣扎,而围在她身边的,是有着相似境遇的病友。

在这里,阿佩有一个新的身份——“同伴辅导员”。她所践行的,正是我市正在推广的“同伴同行”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她从过往的泥泞中走来,让自己成为一盏灯,为更多的同行者照亮前路。

被需要的感觉,让她重新找到人生价值

“被需要的感觉,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阿佩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着光。然而几年前,人生价值对她而言,还遥远得像一个破碎的梦。

25岁那年,她的人生被撕裂。正满怀憧憬筹备婚礼的她,突然接到了未婚夫意外溺亡的噩耗,那一刻,她的世界轰然倒塌。经过3个月的住院治疗,她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但真正的煎熬才刚刚开始,身边人异样的眼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你和以前不一样了!”

此后20年,疾病反复纠缠,她七次出入院。每天雷打不动服用的药片,让她与正常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脆弱的联系。

转机发生在2022年。社区主任敲开她的门,递来“同伴之家”的邀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阿佩回忆。令人惊喜的是,在这里,精防医生和同伴给予的尊重与关怀,让她第一次撤下了心理防线。

更美的蜕变接踵而至。她从活动的参与者,一步步成长为被众人信赖的辅导员。“我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也更愿意展示自我、挑战自我。”

成为辅导员后,阿佩不仅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更亲眼见证着其他同伴的点滴进步。

47岁的阿珠过去从不与人交流,活在自己的沉默世界里。在阿佩的耐心引导下,阿珠变了——“她会打招呼了!”“她愿意开口说话了!”阿珠年迈的母亲,一次次与阿佩分享着意外之喜。

一个寻常的午后,感冒初愈的阿佩在路上偶遇阿珠,对方竟一溜烟跑回家,拿来几个橘子塞进她手里,大声问:“你病好了吗?”

那一刻,阿佩眼眶一热,感动得想哭。

“因为我懂得那种痛苦,所以更珍惜这份支撑。”阿佩动情地说。一次次活动,一场场陪伴,让她在复元之路上不再孤单。同伴的每一点进步,反过来也温暖着她、治愈着她。

她的复元之路,因帮助他人而越走越宽。

113个“同伴之家”,就是113个温暖港湾

在宁波,这种名为“同伴同行”的社区康复模式,正悄然改写着众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命运轨迹。

“同伴同行”是一种基于社区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2013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引入国内。其核心理念是:曾经面对并克服困境的人,能为经历同样境遇者提供支持、鼓励与希望,甚至成为良师益友,起到康复榜样的作用。

宁波于2018年引入该项目,由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组建专业团队,涵盖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公共卫生医师等。2019年在慈溪、奉化试点,目前已在全市10个区(县、市)铺开。

在推动过程中,宁波实行“专业引导+志愿补充”模式,建立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行动团队,发展家属、社工、居民骨干等成为志愿者,并为患者提供活动场地,搭建社区康复平台,初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建成113个“同伴之家”,覆盖72%的乡镇(街道),吸引2118名“同伴”加入,其中258人像阿佩一样,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成为康复辅导员。

从采访中可见,各区(县、市)的“同伴同行”项目各具特色:慈溪市通过多部门协作,将项目纳入浙江省“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创新项目,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打造龙山河头古村咖啡屋、逍林“爱之角”洗车行等实体就业平台;象山县和奉化区等地围绕疾病管理、功能训练、健康生活等主题,开展游戏互动、茶话座谈、手工创作等多元化康复活动。

113个“同伴之家”更是精彩纷呈。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同伴屋”定期组织活动,从立夏拄蛋、春游它山堰,到学唱手语歌、观看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段塘街道“心语海塘” 每月举办两次活动,成为“同伴”们最期盼的相聚时刻。

在113个“同伴之家”中,每一个生命的重生,都是一盏被点亮的灯。它们汇聚成光,照亮更多人的复元之路。

72%的就业率,换来1500多个家庭的重生

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市“同伴”中,72%成功实现就业,其中非救助性岗位占比为23%。这不仅意味着1500多个“同伴”重新获得经济独立,更代表着1500多个家庭迎来曙光。

“72%的就业率,意义远超数字本身。”项目负责人强调,“它标志着患者社会功能的重建、尊严的找回,是他们真正回归社会最关键的一步。”

“累了吧?快喝口水!”10月21日下午,北仑区郭巨街道,阿洁的母亲看着下班回家的女儿,赶忙递上一杯水。女儿终于能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正常上下班了,母亲悬了多年的心终于放下了。

39岁的阿洁曾是父母最大的心病。自十多岁得了抑郁症后,她便将自己封闭在家中,拒绝外出、拒绝交流。精防医生多次上门动员,均被她拒之门外。

2021年,她终于鼓足勇气,战战兢兢推开了郭巨街道“同伴之家”的大门。那天的活动是画扇面,恰是阿洁擅长的。她拿起画笔,短短几分钟,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便跃然纸上。

“画得太好了!”“你真厉害!”同伴们真诚的赞美,让阿洁心里暖洋洋的。“这些同伴真好!”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成为她封闭世界中的第一道裂缝。

从此,她一次次走进“同伴之家”,心扉也一点点打开。她变得开朗,愿意聊天,不再害怕出门,能自己去理发、取快递、买菜……今年5月,她独自坐上公交车,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当她把第一份工资交到母亲手中时,母亲激动得泪流满面:“我女儿也能自食其力了!”

在鄞江镇一家企业的仓库里,小强正认真地整理货物。因家庭变故,他在高中时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康复出院后,沉重的自卑感让他不敢出门,更害怕与人打交道。

“同伴之家”改变了他。在这里,他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帮忙策划活动、采购物资、通知或动员同伴、打理微信公众号……他成为每次活动的核心人物,甚至在联谊活动中自信地拿起话筒,担任主持人。

如今的小强,不仅拥有了每月几千元的稳定收入,更找回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这些动人的转变,共同印证着“同伴同行”的深远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康复项目,更是一座用希望搭建的桥梁,让无数曾深陷困境的生命,得以跨越障碍、重返社会,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一个坚实的未来。

有业内人士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常面临“标签化”困境——一旦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便难以撕去,甚至伴随终生。即便经过治疗后康复了,许多患者仍难以融入社会。

而“同伴同行”正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撕去标签、重建尊严的有益尝试。宁波市精防办的调查显示,患者参加项目后,疾病复发率有效降低,病耻感显著减轻,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及人际交往能力大幅提升。

尽管“同伴同行”深受欢迎,项目开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运行经费与场地不足,活动材料费、人员劳务补贴等无专项经费支撑,部分乡镇(街道)无固定场地,每次活动需四处借用,组织难度大;服务群体小,患者需求大,“同伴之家”项目目前仅覆盖2000余名患者,相对于庞大的患者基数,其服务覆盖面仍有待扩大;“同伴”脱落率较高,脱落总数271人,脱落率12.8%,影响康复的连续性。

2025-10-29 在宁波,一种名为“同伴同行”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模式正在推广——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3031.html 1 3 113个“同伴之家”,铺就复元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