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划破天际,甬城的街巷尚未被阳光铺满,一抹抹橙色身影已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当夜幕笼罩三江,万家灯火渐亮,他们仍在清理白日喧嚣留下的痕迹。
10月26日,浙江省第二十九个环卫工人节如约而至。在这个致敬平凡、礼赞奉献的日子里,回望宁波“最干净城市”的建设之路——干净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城市形象之一,垃圾分类工作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更是高达99.82%。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市2.7万名环卫工作者,始终秉持“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初心信念,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紧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一点点筑牢城市洁净的根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坚守 数十载春秋扎根一线,以“一身脏”换“满城净”
“这活苦是苦、脏是脏,但总要有人干,我干了这么多年,经验多,还是我来吧!”56岁的象山环卫处吸粪组小组长励汉琪,每逢急难险重任务,总会说这句话。他用整整30年时光,践行着这份承诺。
每天凌晨3点,人们大多还在熟睡,励汉琪已准时起床,赶往环卫站仔细检查吸粪车车况与抽吸设备性能,确认无误后,便驾车穿梭在象山的老城与新区间。老城区化粪池多为老旧设施,管道狭窄易堵,每次处理堵塞,他都要套上厚重的橡胶手套,弯腰撬开沉重的水泥盖板,即便刺鼻异味扑面而来,也毫不在意。他熟练地将抽吸软管伸入池中,遇顽固堵塞点便用特制工具疏通,一套流程下来常需两三个小时,汗水浸透橙色工作服,手上也满是污渍。
有一年盛夏的正午时分,室外温度超38℃,象山丹城老街一处居民楼化粪池堵塞,污水漫溢路面。励汉琪接到报修,立即带组员赶赴现场,他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防护面具,率先跳进1米多深的污水沟,徒手清理杂物。空间狭小、动作受限,他脸上的汗珠顺着防护面具流淌,手指被尖锐杂物划伤也仅作了简单包扎,直至傍晚6点多,才彻底解决问题,居民正常生活得以恢复。
宁波环卫系统中,这样的“老环卫”还有很多,59岁的宁海环卫处城东环卫所所长宋鑫云便是其中的代表。1986年,21岁的他怀着“为家乡办实事”的想法加入环卫队伍,从垃圾清运工做起,一干就是38年。刚入职时,宁海垃圾清运靠人力板车,他每天天不亮就拉着满车垃圾,沿蜿蜒的街巷往城外填埋场送,一趟十几公里,肩膀被勒出红印,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却始终未想过放弃。
如今,宁海垃圾清运量从1997年日均80吨增至300多吨,工具也升级换代,但宋鑫云的坚守从未改变。身为所长,他仍每天到一线巡查,垃圾清运路线规划、公厕保洁质量管理、填埋场管理,每道环节都亲力亲为。节假日垃圾量激增,他总是放弃休假,守在现场协调调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在宁波,像励汉琪、宋鑫云这样坚守环卫岗位十年以上的工作者。数以千计。他们用汗水守护城市洁净,是宁波“最干净城市”最坚实的守护者。
担当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一份暖”护“万家安”
若说坚守是宁波环卫人的底色,那担当便是他们的品格——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里,他们冲在抢险一线;日常工作的细微处,他们藏着满满温情,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善意温暖整座城市。
余姚市阳明街道环卫所保洁员李梦,便是这样一位有担当的环卫人。每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她总是主动请缨,扛起应急保障重任。去年台风“格美”登陆前48小时,宁波启动应急响应,李梦立刻投入阳明街道片区的准备工作:她沿着片区街巷,逐一检查下水道、窨井盖,用钩子掏出落叶、枯枝等杂物,确保雨水顺畅排出;将路边的垃圾桶、保洁车一一固定,防止被狂风刮倒;提前备好抽水机、铁锹等应急物资,随时待命。
台风登陆当天,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阳明街道部分路段积水严重,断枝、垃圾堵塞了下水道。李梦顾不上穿雨衣,直接冲进积水中,用手一点点抠出堵塞物,用铁锹将断枝搬到路边,再扛着抽水机往积水深处走去。雨水模糊了视线,她就眯眼坚持;鞋子灌满了水,她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直到傍晚积水退去,浑身湿透、冻得发抖的她,才想起从早上到现在只啃了半块面包。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得吗”,她笑着回答:“只要居民能顺利出门,再累都值!”
宁波环卫人的担当,更藏在日常的细节里。李梦负责的片区有几家早餐店,清晨垃圾多、易滋生蚊虫,她便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岗,及时清理垃圾,还定期对垃圾桶周边进行消杀,不影响商户生意与居民生活;居民反映公厕堵塞、垃圾桶满溢,她总能第一时间到场解决;为了帮助居民更好地将生活垃圾分类,更好地将垃圾分类资源化,李梦又投身于垃圾分类岗位,酷暑中,她忍着异味,耐心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遇到不会分的老人,还手把手教他们区分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
这样的温情,遍布甬城街巷。为方便市民如厕,宁波已建成4428座免费公厕,其中环卫管理1983座、社会单位开放2445座,中心城区公厕密度超4座/平方公里,实现“10分钟如厕圈”全覆盖。同时,宁波推进“星级公厕”创建,现有734座环卫星级公厕,其中五星级35座、四星级64座,“干净无异味”成了标配。
公厕服务还在不断升级:中心城区环卫公厕24小时开放,八成以上免费提供厕纸、洗手液,504座冬季供温水,1102座设无障碍厕间,417座打造“爱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热水、充电等服务。去年冬天,快递员小王在此充电借伞后感动不已:“没想到公厕提供的服务这么贴心,太温暖了!”
创新
科技赋能环卫发展,
以“一张牌”树“全国样板”
在宁波环卫的创新之路上,既有“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执着,也有“一部手机管全程”的智慧。江北区环卫处的汪雄威,便是这样一名用技术革新助力环卫事业发展的“技术派”。1988年入职的他,从一名普通的环卫车修理工做起,面对老旧车辆故障频发、维修耗时的困境,他凭着一股钻劲,啃下厚厚的维修手册,记录了上千组维修数据,最终总结出一套“快速排查法”,将维修时间从3天-5天缩短至1天以内。
他的创新远不止于此。通过细致观察,他首创了“易损件提前更换计划表”,根据车型使用频率和零件寿命定期更换配件,这一举措让全市环卫设备的故障率下降了65%,每年节省维修费用超过200万元。2019年,他借助大数据优化了38条清运路线,实行“定点、定时、定线”收运,并为车辆加装GPS与智能称重设备,实现全程实时监控。这套体系让江北区垃圾清运效率提升了40%,居民满意度从85%跃升至96%。
从一个人的“技术革新”到一个区的“效率革命”,宁波环卫的创新基因正催生出享誉全国的样板。2025年,慈溪作为浙江唯一的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级市,创新“两网融合”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结合,构建“全品类、全区域、全流程智慧”回收体系。如今,慈溪在小区、学校等场所设置了蓝白智能回收箱,覆盖纸类、塑料等可回收物,市民扫码投放后,系统按重量算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大幅提升参与度。慈溪还引入了无人驾驶收运车衔接投放箱和分拣站。“这类无人驾驶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可完全替代传统人力的驳运,能自动避让行人车辆、平稳通过复杂路况。”操控员小李指着数字控制大屏说道,“无人驾驶车的出现可以有效破解回收箱点多面广、量小分散的难题,比传统人力三轮车运输效率提升300%以上。”
关怀
织密权益保障网,
用爱心共筑温暖家园
在科技赋能环卫事业的同时,宁波更注重织密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网,让温暖与尊重浸润每一个橙色身影。
去年冬天,环卫工人陈大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她女儿想要的一套绘画用具。“没想到孩子的一个小心愿,真的被爱心人士认领了。”陈大姐激动地说。她说的正是宁波市容环卫部门已坚持13年的“新年微心愿”认领活动。这类关怀已持续延伸,从年初帮助实现的1400余个环卫工人子女心愿,到元宵的“喜乐团圆”温情活动,再到暑期的亲子研学、少儿书画比赛,全市累计组织各类关爱活动50余场,惠及环卫家庭近千户。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承载着孩子们纯真的梦想,传递着社会对环卫工人群体的深切关爱,有效增进了职工家庭和谐,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工作环境在温情中持续改善。随着多层次机械化作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已提升至92.7%,不仅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也切实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体现出城市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份关怀更细致地融入四季轮转:高温时节,灵活调整的作业时间、遍布街角的休息站点与其中的防暑物资,以及惠及万余人的“送清凉”活动,都让环卫工人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与关爱。权益保障落到实处,我市住建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环卫工人工资专用账户制度,用制度的“安心”保障,换来环卫工人家庭的“暖心”生活。
从一份份送到心坎上的礼物,到一项项权益保障措施,再到一天天改善的工作条件,点滴关怀汇聚成强大力量,不断提升“城市美容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从坚守一线的“老环卫”,到危难时刻逆行的“橙马甲”,再到勇于创新的“技术派”,宁波2.7万名环卫工作者始终以脚步丈量甬城,以汗水守护洁净,以创新注入动力。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诠释奉献的真谛;他们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却用那一抹动人的橙色,为这座城市绘就了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①环卫工人开展吸粪工作。
②环卫工人进行道路高压冲洗作业。
③垃圾分类督导员协助市民进行厨余垃圾破袋投放。
④环卫工人在鄞州公园进行道路清扫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