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陆九渊 “心即理”异同辨析

方黛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江西象山先生陆九渊此语,常被视作宋明心学的“第一声春雷”。至明代,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揭出“心即理也”“致良知”,将心学推向高峰,并随其军功、讲学远播东南。两者皆以“心”为本体,以“理”为归宿,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足性,构成中国哲学史上一条极具特色的思想脉络。然同为“心即理”,陆王二人之立言宗旨、工夫路径、社会指向却同中有异。

本体论之探:宇宙之心与良知之体

陆九渊所言“心”,首先是宇宙论概念:人与天地万物同此一“理”,而“理”不在彼岸,就在“吾心”之中。故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此“心”是“大心”,是“公心”,具有绝对性与普遍性,故可一举统摄知识、伦理与政治。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理”外化为客观秩序,主张“理”不在事物之中,而在“吾心”之内。此“心”非个体之私心,而是“大心”,即与宇宙同体之“公心”。故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王阳明则进一步将“心”具体化为“良知”。其“心即理”非泛言宇宙之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道德判断力——“良知”。阳明云:“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良知不仅是道德本体,更是实践主体,能“知是知非”,具有当下判断与实践的能力。良知具三性:一是知是知非的“判断力”;二是好善恶恶的“情感力”;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力”。故阳明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

两者之别在于:陆象山之心,是宇宙论意义上的“大心”,强调心与宇宙的同一性,具形而上之超越性;而王阳明之心,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良知”,强调心的道德自律与实践能力,更具现实性与操作性。前者如高山巨川,后者如清泉涓滴,共同构成心学“既超越又内在”之品格。

工夫论之异:发明本心与致良知

陆九渊之工夫,重在“发明本心”。他认为人心本善,只因“物欲遮蔽”而失其初心。故为学之要,不在外求,而在“剥落”遮蔽,复其本心。其教学法亦颇独特,强调“六经皆我注脚”,反对繁琐训诂,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确立道德主体之自觉。

王阳明则提出“致良知”三字诀,作为一生学问之宗旨,强调“事上磨练”,良知本具,但需“致”之——即在具体事事物物上落实、扩充、践行。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反对将“知”与“行”割裂。他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故其工夫不在“复其初”,而在“充其极”,即于日用伦常中不断磨炼、扩充良知,使之“精察明觉”,达到“无一毫人欲之私”的纯然天理境界。

两者工夫路径之异,实乃哲学重心之转移:陆九渊重在“悟”,强调顿悟本心,具有一种“反本”的超越性;王阳明重在“行”,强调在实践中完成道德自我,体现出“即工夫即本体”的实践理性精神。黄宗羲评曰:“象山之学,以不读书为学;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学。”一刚一柔,一总一别,共同丰富了心学工夫谱系。

政治伦理之辨:士人担当与百姓日用

陆九渊虽强调“心即理”,但其政治伦理仍具浓厚士人精英色彩。其《与侄孙濬书》云:“大人者,以天下为度。”他主张“大人为学,志在天下”,强调士人应以“本心”为据,担当纲常伦理之责。其“心”虽普遍,但其行使主体仍是“士”阶层,普通百姓难以直接参与“理”的体认与实践。

王阳明则明确提出“满街都是圣人”,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将“心即理”从士人精英的形上思辨,下放到百姓日用之常。无论是农夫、工匠,只要能“致良知”,皆可成德。这种“道德平等主义”极大拓展了心学的社会基础,也为明代中后期民间讲学、乡约自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两者差异:象山之心学是“士人自律”的政治伦理;阳明之心学是“百姓自治”的社会伦理。前者重“上行下效”,后者重“下学上达”,为今日基层德治、社区自治提供了传统范式。更值得注意的是,阳明在地方治理中推行“乡约”“保甲”“社学”等制度,皆本于“致良知”之教,试图以道德教化替代严刑峻法,实现“化民成俗”的理想。其政治伦理非空言心性,而是将“心即理”落实于社会治理之具体实践,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制度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陆九渊与王阳明虽同倡“心即理”,但其思想重心、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皆有显著差异。陆九渊之心学,是宋代理学内部对程朱“性即理”之反动,旨在重建道德主体之自信,其“心”具宇宙论之超越性;王阳明之心学,则是明代社会变迁下的思想重构,其“良知”更具伦理实践性,是心学社会化、平民化之完成。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哲学史上一条极具生命力的思想传统,其精神内核——对道德主体性的高扬、对内在良知的信任、对实践理性的强调,至今仍具深远启示。

今日重辨陆王“心即理”之异同,非为复古,实为开新。在价值多元、道德焦虑的当代社会,心学所倡“反求诸己”“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贤”之精神,对个体,以“致良知”抵御功利主义之“外部评价”;对社群,以“乡约”精神重建邻里信任;对治理,以“道德教化”补“技术治理”之不足,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助力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现代伦理体系。宁波作为王阳明讲学过化之地,自古人文荟萃,心学遗风犹存。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阳明文化”研究传播,建设“阳明故里”、举办“阳明心学大会”等,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025-10-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1585.html 1 3 王阳明与陆九渊 “心即理”异同辨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