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记者 杨洋
一年超1亿部智能产品从这家中国企业销往全球;由一家本土企业生产的服务机器人的行走里程可以绕地球1000圈;有外企在华20年实现业务增长超22倍……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劲“向新力”,到外商纷纷投资中国的强大“向心力”,中国正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上半年,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4.1%。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韧性彰显,外资持续加码。
——向新:外贸企业提质升级 韧性突围
从一块手机主板,到滑盖手机、翻盖手机、智能手机,再到智能穿戴、AI服务器、汽车智驾装备……走进华勤全球研发中心,琳琅满目的产品,承载着中国企业向“新”而行的历程。
2005年,当小灵通走俏时,华勤便把目光投向新赛道——手机主板设计。凭借技术起家,公司成立当年便实现盈利。2024年,华勤生产2.3亿部智能产品,超1亿部产品销往海外,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
这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过去依靠出口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今,机电产品出口占比60%,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高出口增速。
——向融:中国大市场协同发展 市场动能足
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1.9%,对同期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率超三成。其中,我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增长54.9%,不断走俏国际市场。
机器人,是一个长链条、多领域、高协同的复杂产业生态。
走进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能熟练制作爆米花,清洁机器人穿梭在模拟餐厅场景……这些由本土企业研发制造的服务型机器人,已走进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餐厅、酒店、医院等场景。
从芯片,到零部件,再到各电子系统,机器人产业背后,是中国统一大市场所提供的广阔应用场景、高效资源配置与完整产业链支撑。
“现在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在中国,而长三角拥有完善的机电产品供应链。”在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通指着一台配送机器人说:“一台机器人,背后是数十个产业链的协同,我们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向心:纳百川之势 引千帆竞发
“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生态!”采访中,不少外资企业的心声,道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密码。
“十四五”以来,上海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700家;上半年,全国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数字背后,是对“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信心。
政策优化,让外资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制度保障,让外资企业在华兴业暖心更安心。
“我们要依托中国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是中国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合作共赢才能赢得未来”——这不仅是中国企业与外资机构的共识,也是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向世界发出的坚定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