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思 史米可
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腹地,余姚江静静流淌,江畔的河姆渡遗址,除了震惊世界的稻作遗存,还埋藏着最珍贵的木构建筑早期密码。
自1973年首次发掘至今,这片距今7000年至5100年的史前聚落,以数千平方米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精湛的木构工艺与完整的文化序列,确立了其“中国南方干栏式木构建筑源头”的核心地位。在宁波考古70年之际,我们循着考古发现的足迹,探寻这份跨越数千年的建筑智慧,如何塑造了长江流域乃至东亚地区的人居文明。
7000年前的宁绍平原,湿地广布、湖沼纵横,松软的冲积土壤与高地下水位,为定居生活设置了天然障碍。“先民直面潮湿环境的生存挑战,创造性地发明了‘栽桩架板、抬高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这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雷少说,这种建筑形式通过木桩架空居住层,既隔绝了地面潮气与虫蛇侵扰,又能抵御短期洪涝,成为长江下游生态环境下最具适应性的人居方案。
作为史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完整的干栏式建筑遗存,河姆渡遗址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完整”与“丰富”。“同期遗址里,比如桐乡罗家角遗址,和河姆渡早期年代大致相当,也发现过干栏式建筑木构件,但数量少得多,种类也远没有河姆渡这么齐全。”雷少说,“河姆渡出土木构件共3000余件,从基础桩木到榫卯连接件,完整呈现了建筑营建的全流程。即便到了东周时期,绍兴稽中遗址、玉环岛三合潭遗址也发现过干栏式木构建筑,但追溯其技术源头,河姆渡的奠基作用无可替代——木桩切削的痕迹、柱坑遗迹,每一处细节都印证先民对木材特性与土壤承载力的深刻认知,称其为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的‘文明原点’,有充分的考古实证支撑。”
建筑的根基在于基础,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基础营建技术,呈现清晰的演进脉络。早期先民采用“直插成桩”的方式,将削尖的木桩直接打入泥土,工艺简洁却契合初期小规模聚落需求;随着建筑规模扩大,逐渐发展出“柱坑垫木”技术——先挖掘柱坑,在坑底铺垫多层木板,再立木柱并回填夯实,通过“垫板”分散压力,提升建筑稳定性;到了晚期,更出现“填实加固”的桩础工艺,在柱坑内分层填入红烧土块、碎陶片,经夯实形成坚硬基座,可支撑更大空间的单座房屋,足见当时营建水平的成熟。
而奉化何家遗址的发掘,为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研究增添了关键新证。“何家遗址是河姆渡文化向周边扩散的重要空间节点,2017年发掘时,我们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结构最完整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它的底部铺设长地栿,这种挖设基槽的干栏式建筑在当时系首次发现,其价值在于填补了文化分布与建筑形制的空白。”参与发掘的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梅术文博士说,河姆渡文化早期主要集中于余姚江山前河谷地带,自距今6400年开始向外扩散,距今5500年以后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往发掘的慈湖、塔山、名山后等遗址均位于低山周边,而何家遗址地处奉化江几条支流交汇的平原地区,“这证明河姆渡先民已具备适应不同地貌的能力,将干栏式建筑的分布范围拓展到了平原腹地。这种适应力后来也影响到周边地区,像东周时期玉环岛三合潭遗址先民能在沿海岛屿发展干栏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河姆渡‘因地制宜’营建理念的传承”。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影响,早已超越时空,其首创的榫卯技术,更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基因密码”。对此,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直言:“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榫卯连接木结构的见证,在建筑考古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宁波本地,保国寺大雄宝殿堪称河姆渡木构智慧的“千年回响”。作为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之一,这座殿堂以“无钉无铆”闻名——整个建筑未使用一枚铁钉,仅依靠精准的榫卯技艺将斗拱、梁架巧妙连接。这种以榫卯为核心的营造技艺,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燕尾榫、梁头榫一脉相承,清晰展现了中国南方木构建筑从史前到近古的传承脉络。
即便是现代建筑,也能从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中汲取灵感。“底层架空减少地表破坏、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微气候、选用本地耐腐木材实现资源可持续,这些先民的营建思路,与当代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的建筑理念高度契合。”梅术文说,这份跨越数千年的智慧,至今仍在为现代设计提供启示。
发轫于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因,跨越地域与时空,在广袤的东亚及东南亚大地不断传承演化。它不仅是史前先民适应自然的生存策略,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