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幸芷
近日,“伊斯坦布尔桥”轮自宁波舟山港启航,取道北极,驶向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航线覆盖四大洋的港口之一,为构建开放型世界格局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看来,这次航行意味着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多了一条稳定的北方通道,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破冰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薛群基认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是高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设计自主自强,海洋工程技术的先进装备及海洋用关键材料是重要着力点。
助力极地航线“破冰前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已布局多年。
自201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便开始布局针对极地、深海、热带三大极端海洋环境的材料研发。其战略思路在于,一旦能够攻克这三大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难题,其他海洋环境中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然而,挺进环境严酷的极地,并非易事。
零下数十摄氏度的极寒环境,对极地船舶海工装备核心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它们必须同时具备高强度与高韧性,以抵抗冰层的冲击;必须耐腐蚀、抗磨损,并能适应极地剧烈的温差变化。
为此,自2019年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就开始前瞻性布局极地装备新材料,2024年至2025年间,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破冰涂层已在“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上进行实船验证。
在薛群基院士的带领下,该实验室研发团队依托国内首个集成六大子系统的极地低温环境模拟实验平台,系统性地开展技术攻关。
极地装备关键材料的研发不仅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更是支撑国家极地战略实施的关键任务。面向极地这片蕴藏着矿产、油气等战略资源的“宝地”,宁波凭借其材料科技、制造业基础和港口枢纽等综合优势,正在稳步“破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