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乘”长 服务“加”倍

产才共鸣,鄞州以智赢未来

和丰创意广场。

咸祥航空飞行营地。

博威合金板带智能制造。

威晟科技汽车热管理核心零部件研发场景。

开幕式现场。

撰稿 冯瑄 沈莉 鄞才轩

图片由鄞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又到“丰收季”。昨天,鄞州第四届“智鄞未来”人才科技周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的活动以“产才共鸣·智鄞未来”为主题,聚焦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吸引了250余名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在甬高校代表、区内重点企业代表等参会。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兴。

截至目前,鄞州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6.13万人,连续3届获评“全国基层人才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奖”,“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入围全省首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最佳实践名单,双创工作两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连串数据和荣誉,彰显的是鄞州对于全球人才的强大“磁吸力”。

精准引才

以产业为导向

人才,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往往是“越精准越管用”。

近年来,鄞州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坚持“缺什么引什么”,让每一分人才投入都化为产业产出的增量。

今年,鄞州立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和实际优势,大力布局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软硬件、体内外、海陆空”,分级分类培育8条新兴(未来)产业链,分别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低空经济等战略优先级产业;高端医疗器械、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等成长型需补链强链的产业;智能机器人、海洋经济、高端工业母机等基础薄弱待挖潜完善的产业。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化产才融合,加快以才促产。制定出台新兴(未来)产业“创业大赛”政策,为获奖项目提供市、区两级最高4000万元支持。同时,联合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举办鄞州区首届人工智能创业大赛暨第二届“AI宁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鄞州赛区活动,并在浙江大学作首场宣传推介,吸引110多名项目方、投资机构代表等参会,截至目前,全区已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56人,集聚人才创业项目50个,累计吸引投融资14.66亿元,2024年总营收超95亿元。

此外,鄞州还成立由8名院士领衔的战略咨询委员会,启动人工智能创业大赛,举办AI成果展等。

聚焦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实现靶向引才、按需设岗、精准匹配,是提升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二之法。

鄞州,深谙此理。

围绕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鄞州组织专家团队“联访入企”,协同企业技术人员梳理技术难题清单,定向对接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推动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实地走访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6项,组织对接145次,促成意向合作攻关项目13项。

针对鄞州“224X”先进制造业、“423”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系统排摸企业创新型人才、名师(名校长)、名医(名院长)、名教练,以及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和技能实用人才需求,年均集结全区40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打包推出6000余个优质岗位,其中年薪最高达80万元。

按照不同产业类型赴北京、武汉、杭州等地高校分层分类开展招聘,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首席推介官”,并推出“部门组团宣讲”“名企上台交流”“校友现场咨询”,线下吸引9000余人次大学生参会,达成签约(意向)1600余人,线上触达人才超20万人次。

此外,探索“校企双聘”人才选派新模式。今年以来,鄞州深挖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深化“科技副总”选派模式,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荐人才、政府搭桥梁”的双向选择机制,会同企业联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组团出道”,协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已有24名高校人才通过鄞州入选首批市“科技副总”选派名单,总量位居宁波市前列。

耀峰科技,一家从事灌溉阀门、电磁水表等液压电器研发生产的企业。了解到企业有阀门无线控制的技术需求后,鄞州为其对接了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

2024年,“专业对口”的张育斌副教授作为首批“科技副总”之一,驻扎耀峰科技开展研发攻关,先后对接联系校内10余名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鄞企顾问团”并深入企业把脉问诊。目前,耀峰科技和宁波财经学院共同研发的“电子灌溉无线阀控器”,已经在鄞州东钱湖农田灌溉区成功落地应用。

因材育才

搭建成长“快车道”

引得来人才,更要育得出栋梁。

鄞州打破“一刀切”培养模式,推行因材施教,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茁壮成长。

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

重引进轻培养、供需对接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为了解决博士后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鄞州多措并举,深化博士后校企“双招联培”机制。

例如,积极探索“高校给编、企业定薪”的校企联合招聘模式,联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博士后引进培养创新试点,由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共同组成导师组,学校合作导师、企业合作导师、博士后工作站(高校流动站)合作导师“三位一体”协作开展博士后面试、培养、评价。

博士后入围后,主要在企业工作,同步进入学校科研团队,可通过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申请科研项目,享受优先评聘高级职称、科研启动金上浮50%等优惠政策,出站后可选择成为高校专任教师,也可以选择成为企业高管、由高校聘为“产业教授”。

同时,为鼓励博士后出站后与鄞州企业持续开展科研合作,出台进一步支持博士后与企业实质性合作办法,对博士后出站后入职在甬高校、与鄞州企业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支持。

通过校企联合引才机制上的创新,实现博士后“共引、共享、共用”,既帮助企业招引高层次人才,也有助于高校教师提升产业经验,从源头上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已累计与中淳高科、乐歌等16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博士后联培工作,近期还与日月重工、中车新能源、宁波建工等1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入站或即将入站博士后超12人。

其中,来自浙江大学的娄博士作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中淳高科的联培博士后,入职后联合该学院的能源地下工程研究团队,开展静钻根植桩技术攻关,目前已成为该企业地热能源桩技术负责人。

此外,鄞州深化人才评价“授权松绑”,开辟“智鄞未来”人才项目直接认定绿色通道,探索区级人才“以赛代评”认定模式,丰富人才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科学性。

此外,举办“产才共融”干部专业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暨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通过集中教学、现场走访等形式,为各级人才提供企业运营、法律法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并组织部门、镇(街道)与人才开展座谈交流,面对面解惑答疑。

鄞州还与云南经管学院等10余所高校院所探索共建“技能人才飞地”,全面打响“技行鄞州”竞赛品牌,近三年累计开展各类赛事超60场,总参赛人数达到5000人,引育高技能人才2.3万人。目前,全区高技能人才累计超11万人。与浙江万里学院联合开设鄞州区农创客专升本专题班,吸引首批35名农创客参加培训;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发动报名6244人,通过1798人。

“因材施策、因材育才”,人才成长“一路绿灯”,创新发展“一路长红”。

留才安才

涵养最优生态

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从政策、到平台、再到服务,缺一不可。

——优政策、畅机制,厚植人才发展体制优势。

鄞州坚持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凝聚工作合力。始终系统谋划人才发展体系、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并制定出台《鄞州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类)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修订)》《鄞州区“鄞领精英”培养项目遴选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聚焦“引进+培养”两个维度,优化人才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和财政支持体系,全方位提升引才育才质效和财政资金绩效。

——拓平台、强转化,推动人才集聚释放活力。

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一体构筑以“校地合作平台、企业创新平台、数智赋能平台”为核心的雁阵发展体系。

校地合作平台,如深挖国家部委、高校院所、顶尖人才等创新资源,合作共建北京大学数智健康研究院、数智生物光子学试剂与仪器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联合开展项目孵化招引、科技成果转化及高层次人才引育。

企业创新平台,如支持美康生物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宁波市第二医院、永新光学合作共建细胞器精准诊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全区已建立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70家,其中95%为企业工作站。

数智赋能平台,如迭代“智鄞未来”云平台,完善人才项目动态感知系统,上线创新人才、创业项目储备库及企业需求库,并向区级部门、镇(街道)、园区正式开放,目前已录入各级项目150个,启动第一批项目申领。同时,探索打通企业人才库、法人库等数据,制定企业动态评估模型,进一步提升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强服务、优环境,打造宜居宜业人才生态。坚持优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持续提升人才幸福感、获得感。

制定“百企联合大调研”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大脚板走一线、送服务到企业”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企业,对接市、区有关部门,梳理人才领域保障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从人才自主认定、项目遴选倾斜、投融资对接服务等多方面予以保障。

人才择城,看的是机遇;城市引才,凭的是诚意。

而“诚意”,往往表现在一个个与“我”息息相关的细节里。鄞州率先在全市为广大人才送上“五优五遇”大礼包,推出健康、饮食、安居、通行、康乐五方面15条服务举措。

诸如,整合全区人才住房资源,系统重塑鄞州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0.88万套、区镇两级人才公寓5438套、人才安居用房103套,建成青年人才驿站11家、设有固定床位83个,为各类人才提供多元化居住选择,近三年累计发放购房补贴6.2亿元,打造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全周期安居服务链。

再如,扩面人才免费咖啡、景点免费游览等定制服务,覆盖全区人才10.4万名,提供定制化增值服务超3万人次。

与此同时,打造“线下+线上”人才服务平台。线下,依托全市首家“鄞商会客厅”,建设“智鄞未来”人才服务港,面向高教园区、东部新城打造2个国际人才社区,提供“15分钟营商圈”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一站通办”“专人代办”“全程陪办”。线上,迭代优化鄞州人才码微信2.0版,整合22个部门、31个系统,集聚13亿条数据,其中,人才招引、政策申领、安居支持等“码上秒享”功能已惠及8000余人次,成功实现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潮起东海,风劲鄞州。

这里,有最澎湃的机遇、最温暖的诚意、最广阔的未来。

2025-09-29 人才“乘”长 服务“加”倍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8323.html 1 3 产才共鸣,鄞州以智赢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