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辉 实习生 王优悠
“嗡嗡嗡——”9月22日上午,在鄞州区云龙镇陈黄村的稻田边,“90后”小伙黄佳科专注地试飞一台农业无人机。旋翼飞转,无人机从翠绿的稻浪上方掠过。
2014年,黄佳科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先后从事灯具、汽配、采购等多个行业,收入可观。“那时候全家觉得我终于不用再吃种地的苦了。”他说。
转变发生在2021年。随着父亲年纪渐长,有一天父亲对他说:“我们老了,田总得有人接着种。现在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你要不要回来试试?”
父亲的话,悄然改变了黄佳科的人生轨迹。其实,毕业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他,早在2020年就已尝试在自家田里引入农业无人机。全职投入农业后,他发现无人机售后维修较为不便,农户遇到技术问题往往求助无门——这既是一个痛点,也是一个机遇。
经过与大疆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的多次沟通,他成立了宁波市鄞州云龙金穗农机服务部,拿下了大疆农业无人机在鄞州、奉化两地的独家代理权。他还清楚地记得对方对他的认可:“启动资金不是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要有年轻人的冲劲。”
由于很多农户年龄偏大,对无人机的认知有限,黄佳科的初次创业,并不容易。随着大家口耳相传,加上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农户愿意成为“吃螃蟹的人”。为了帮助农户掌握操作技能,黄佳科还考取了无人机教员证,手把手教学。
“现在,每台农业无人机的价格4万元出头,扣除补贴后大约3万元。”黄佳科介绍,一次性投入换来的是成倍的效率提升,“以前三个人每天只能为100余亩地打药,现在一台无人机每天作业量能达到400亩”。
更重要的是,“无人机+数据分析”正推动传统农业走向“智慧种田”。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摄像头可以智能分析作物长势,实现农药、肥料的精准播撒。“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面朝屏幕看数据’。”黄佳科说。
今年以来,黄佳科已售出70多台农业无人机,销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作为代理商,他承担着从售前、销售到培训、维修的全流程服务。
采访期间,黄佳科格外忙碌,电话响个不停,不时有农户用车拉着无人机上门咨询。他说,这两天还算清闲,随着天气转凉,农户即将开始预防水稻白叶枯病的工作。“农忙时节,每天要处理近10起维修工作。”他说。
黄佳科那间不大的门店,曾经是他父母堆放锄头、草帽的农具间,如今摆满了无人机和各种配件——这间老屋,成为两代人务农方式更迭的“历史见证者”。
黄佳科认为,农业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农业可以很酷,也很有前途。”他说,“未来的农业发展,要靠科技,也要靠我们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