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何丫 陈兰
本版图片由市委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提供
在四明大地上,一场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正火热上演。在这幅宏大的画卷中,有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深入田间地头问计于民,聚焦发展难题建言献策,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他们,就是我市的各民主党派。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统筹协调下,我市各民主党派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将人才智力的“涓涓细流”汇入宁波“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时代洪流,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注入“同心同行”力量。
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找准履职切入点与实践突破口至关重要。我市各民主党派积极融入“同心共富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共同富裕的核心任务与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到优化分配制度,从缩小“三大差距”到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从推动文化繁荣到深化精神富裕,我市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特色,为宁波的共富之路提供大量“金点子”。
走出调研点,各民主党派成员的身影活跃在服务社会的一线。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将社会服务品牌越擦越亮。我市各民主党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服务:深入乡村实施技术帮扶和产业咨询,助力乡村振兴;走进社区提供法律咨询、健康义诊与教育辅导,切实服务百姓民生;面向困难群体开展公益慈善和结对帮扶,传递温度与希望。一桩桩、一件件,成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注脚。
作为联系各界别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市各民主党派积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政策部署,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化解矛盾、增进共识,为宁波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促共富强大合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同心共富谱新篇。共同富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我市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同心奋进,在波澜壮阔的共同富裕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多党合作“宁波篇章”。
民革市委会:
多措并举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民革市委会以调研破题、项目赋能、人才支撑为抓手,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
在参与四明山革命老区同心共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民革市委会积极参与余姚梨洲街道上王岗村与台湾南投茶园联合推动的“两岸共富”茶产业提升项目,协助开展“姚台一心”二叶红茶的宣传推广与产品助销,目前已协调资源出资3万元认购茶叶。该项目以茶为引,带动梨洲山区8个村的闲置山林和农房资源得到有效盘活,预计未来将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增收约4000万元。
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民革市委会于年初系统梳理并组建“三农”人才库,广泛汇聚各领域专业力量。依托该“人才库”,民革市委会已向上级民革组织报送47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的调研征文,其中25篇被录用,10位执笔人受邀参加全国性交流研讨,持续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民革的智慧和力量。
民盟市委会:
发挥界别优势倾心履职助力共同富裕
自浙江省启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民盟市委会就将助力共同富裕作为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民盟市委会持续围绕共同富裕相关议题开展系统调研,为建言献策提供扎实支撑。例如,针对“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等共富课题开展的调研,形成了《以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化“一类事”改革 激活强村富民推进乡村振兴》课题成果,目前该成果已转化为市级“咨政建言直通车”材料。
在发挥界别优势方面,民盟市委会注重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开展多项社会服务实践。在海曙区深溪村,民盟市委会结合村庄实际开展乡村景观设计,推动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并协助引进文旅产业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使该村成为热门打卡地。2024年,深溪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总收入达到千万元。
民建市委会:
“同心·思源”助共富
民建市委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同心·思源”社会服务品牌,通过定点帮扶、创建共富基地、用好慈善基金等方式,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自2012年起,民建市委会持续对口帮扶余姚晓云村、中姚村,累计捐款捐物近90万元,同时通过捐建卫生室、文化礼堂等设施,搭建山乡特产电商平台,慰问困难学生与贫困户等方式,有效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民建市委会制定了“同心共富大行动”方案,创建省级共富示范基地8家、市级实践基地10家、储备基地12家,其中,依托会员企业在慈溪古窑浦村投入2200余万元提升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余姚北溪村开发农旅资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在公益慈善方面,“同心·思源”慈善基金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参与各类帮扶,持续23年开展“义诊下乡”活动,惠及群众近万人;建成8所乡村学校“同心阅览室”,捐赠图书超1万册。
民进市委会:
送教促共富,关爱伴成长
民进市委会持续五年开展“暑期送教”公益行动,组织优秀教师会员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公益课程,以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用专业陪伴孩子成长。
民进市委会积极与社区共建“民进暑期学堂”公益品牌,至今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通过建立“暑期送教教师资源库”,统筹优质师资力量,打造涵盖科学实验、非遗、曲艺、国防教育、体育运动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今年7月,民进市委会体育支部在西昌夏训期间,为大凉山的游泳小运动员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游泳专项训练课程,促进了两地青少年的交流与共进。
每年送教结束后,民进市委会均会启用课堂记录、效果评估与活动复盘机制,不断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同时也为资政建言提供依据。目前,“暑期送教”已逐步向“全年陪伴”延伸,并通过与社区签订长效服务协议,推动教育关爱常态化、持续化,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
农工党市委会:
同心齐绘乡村康养旅游共富新图景
农工党市委会以助力共同富裕为主线,组织开展专项民主监督与社会服务活动,同心齐绘乡村康养旅游共富新图景。
在专项民主监督方面,农工党市委会发挥党员专家智力优势,聚焦乡村共富路径与民生消费热点,将康养旅游产业作为监督重点内容。通过“党派主委带队调研、界别委员参与走访、专家团队研讨交流、线上民意问卷调查”的多主体、多渠道监督模式,全面摸排发展难点,梳理各地成熟经验,为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在社会服务方面,依托农工党市委会医卫界别特色,推动健康服务进社区、山区、海岛。组织党员专家赴余姚鹿亭、奉化大堰、江北慈城开展助力同心共富医疗服务,提升农村老年群体对慢性病、常见病的预防意识和健康保健素养。同时在象山、镇海等地开展女性健康关爱暨消除宫颈癌行动和健康集市义诊,以专业健康服务助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
致公党市委会:
发挥侨海优势助力共同富裕
致公党市委会充分发挥党派特色优势,围绕“同心共富”目标,聚焦社会服务与招才引智等重点领域,积极履职作为,取得了系列务实成效。
在社会服务方面,致公党市委会构建起“致爱”驿站、“致爱”基金和“致爱”服务团“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在海曙、江北、镇海、鄞州建成4个社会服务基地,持续打造“家门口的大师课”“助梦乡村”“衣家人”“雏鹰康健计划”等服务品牌。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近百场,服务群众超1万人次,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的社会服务机制。
在招才引智方面,致公党市委会积极搭建“致公海创港”“致公海智港”及“中欧·致公驿站”等高能级聚才平台,广泛联络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侨团。去年以来,通过平台引进高科技领域初创企业20余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0余项,协助促成产业投资签约金额超过50亿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侨海新动能。
九三学社市委会:
着眼共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九三学社市委会持续发挥科技特色优势,将“甬创会”活动平台与社省委“九三创吧”统一品牌相结合,积极链接社内外资源,助推产学研金对接和成果转化。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今年九三学社市委会选定具身智能产业作为重点方向,与社省委共同策划并承办“之江同心·九三创吧”暨甬创汇机器人产学研专场活动。活动首次与8718平台合作,吸引了近60家中小企业参加。
此次活动有效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了解,为中小企业与领域专家搭建了对接桥梁,创造了合作契机。在活动基础上,九三学社市委会还组织开展了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市相关产业贡献“金点子”。
通过持续创新履职方式,九三学社市委会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能级与参政议政实效,为我市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贡献了党派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