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现在有了认证的要求和指引,从客房铺床角度到食材采购细节,都有规范可循,客人满意度明显提升!”昨日,站在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希望里”民宿的庭院中,主理人徐宇红向记者展示刚刚收到的获得民宿服务认证的通知(9月19日《宁波日报》)。
随着乡村旅游兴起,民宿在乡村遍地开花,成为不少人体验田园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选择。然而,数量的激增并不等于质量的提升,部分民宿外在“颜值”、内在“气质”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宿之所,民宿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品质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感受,也影响着乡村旅游的长远生命力。
品质从何而来?标准是关键。没有标准的约束,民宿容易陷入各自为战、良莠不齐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不断推出民宿服务认证体系,民宿的品质提升有了“尺子”。从床铺整洁到食材安全,从文化氛围营造到生态环保要求,标准化不仅让民宿有了统一的参照,更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好的标准,既是“门槛”,更是“引领”。
文化是民宿的内在“气质”。乡村民宿最大的魅力,在于民宿能够把本土文化、乡土风情融入服务细节之中。游客住进民宿,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和人情。
民宿的品质提升需要经营者的用心,还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培育。政府部门要推动标准落地,加强监管和培训,构建健康的服务生态;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作用,树立标杆、推广经验;游客则会“用脚投票”,倒逼市场优胜劣汰。多方合力,方能形成良性循环。
民宿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在“颜值”上精雕细琢,在“气质”上精益求精,内外兼修,才能让民宿成为游客向往的精神栖居、乡村旅游的“金名片”。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