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稻田守望”

编者按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又是一年丰收季。

在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丰’景里的耕耘者”系列报道,记录农业一线从业者辛勤奋斗的身影,分享他们与丰收有关的温暖故事,展现宁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致敬每一份耕耘,感恩每一次收获。

记 者 王佳辉

通讯员 周凌峰 潘淑瑶

昨日上午,鄞州区姜山金仓水稻农场。广袤稻田中穿梭着一个年轻的身影——“00后”农场负责人祝尚进。

这片约3000亩的稻田,承载着祝家几代人的耕作记忆。祝尚进的父亲祝显力是当地知名的种粮大户。“我喜欢脚踩进泥土里的感觉。”跟随父母在田间地头长大的祝尚进说。这份对农业天然的亲切感,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就读温州一所高校的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

系统性的学习深化了他对农业的理解,也悄然改变着家中稻田的生产方式。2020年,了解到植保无人机打药技术后,他果断为自家农田引入该设备。“无人机喷洒更均匀,能更有效地防控病虫害。”他介绍,更重要的是,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以往父母需忙碌一整天的农活,如今仅需一个多小时。

2022年大学毕业后,祝尚进做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回到宁波,与父亲共同经营农田,成为一名“新农人”。据了解,除姜山外,他们在北仑还管理着2000余亩稻田。

“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返乡。”祝尚进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更应当用所学反哺这片土地。”

从此,无垠稻浪中多了一个青春的背影。两代人并肩劳作,播下希望、守望成长,看水稻由翠绿转为金黄,迎来丰收的喜悦。

“父母主要负责播种、育秧等日常管理,我侧重推动打药、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祝尚进坦言,务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经历过不少“至暗时刻”。

去年11月初,台风“康妮”过境,宁波遭遇强降雨。“眼看着再有一周多晚稻就能收割,谁料遇上这么晚的台风。”他回忆,那场台风导致稻田减产超过一半,“传统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我们只能提前积极应对,减少损失”。

然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种地已不同往日。

“以前父母种地全靠人工,晒谷只能铺在马路上,人睡在旁边守着。”祝尚进介绍,去年他们投资400多万元,建成面积1800平方米的烘干基地,使晾晒效率提高30%以上。

走进现在的金仓水稻农场,各类农业机械整齐陈列——8台植保无人机,50余台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这些设备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

展望未来,祝尚进计划将蔬果大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引入稻田,实现土壤墒情、环境温度等数据的自动监测。“希望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走得更远更稳。”他说。

眼下,晚稻已进入收获前的关键生长期,稻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希望。“今年早稻收益不错,如果接下来风调雨顺,晚稻亩产量有望突破600公斤。”祝尚进表示。

三年来,祝尚进也曾迷茫过,“但我从未后悔回归农田。”他说,“种地,也是一种成就。”

2025-09-1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545.html 1 3 两代人的“稻田守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