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此“青绿”,绘共富画卷

——市政协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言献策

海曙龙观乡山色

宁波山水风光

记者 徐丽敏

本版图片由徐能 忻之承摄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来,宁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后劲所在。

如何进一步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近期,政协第十六届宁波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拓宽转化通道助推共富先行”开展协商议政。会上,杨浩波、邵珺、俞挺、吕唤春等4位委员分别代表各自课题组发言,朱金丹、王少华2位基层代表发言,大家一同“头脑风暴”,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制度保障

山海湖江岛一应俱全,生态资源丰富多样,生态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这是宁波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的底气,也是这座城市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依托。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魅力持续彰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虽然,我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探索日趋丰富,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上仍显不足。

生态价值底数不清,核算机制有待优化;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创新性不足;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政策保障有待健全……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调研组通过扎实调研,摸情况、找症结、开良方。

调研组提出,要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加力破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推动共同富裕。

调研组建议,系统谋划,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整体谋划国土空间的保护和开发格局,为转化提供“底图”、划定“边框”。建立工作机制,出台宁波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意见,统筹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工作中长期任务、重点领域、部门分工、机制政策等,并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制定转化行动方案和具体实施项目。鼓励实践创新,支持各地各部门先行先试,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深层次瓶颈制约。

积极探索,健全生态资源确权和价值核算机制。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统一数据标准、口径,完善全市自然资源“一张图”,以及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建立本地核算标准,统一规范核算流程,降低核算成本,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计算交易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机制,明晰交易规则、优化交易流程。

多方协同,健全生态产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完善政府端补偿机制,建立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池。构建市场化补偿机制,鼓励权属富余的主体开展用地指标、水权、排污权、碳汇交易,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使用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通过探索多元化经营转化模式,搭建专业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建立生态产品公用品牌管理体系,完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强化创新突破,实行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分区分类分级管控,优化土地支持政策、资金支持政策,创新绿色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保障。

拓展转化路径,做强生态产业

绿树葱茏,白云悠悠,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洋溢着诗意。如何将这份好风景,切实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好钱景”?“通过引入乡村CEO机制,我们探索出一条‘生态赋能、文旅融合、人才汇聚、民生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城杨村乡村CEO朱金丹给出了答案。

像这样的转化实践,在宁波并非个例。我市生态资源丰富,是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天然“试验田”。宁海县的“三线一单”助力工业整治、象山县的海洋蓝碳交易、余姚市的农旅融合、北仑的临港工业绿色转型……一项项极具地方特色的实践跻身全国前列。

面对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如何更好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拓展转化路径,尤其是如何立足宁波自身优势、发挥市场作用,让生态资源真正成为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能,依然是需要突破的关键命题。

市政协经济界别调研组围绕“生态空间的综合价值尚未充分体现”“转化的链条路径仍不完善”“特色产业绿色发展转型仍有提升空间”等我市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三大针对性破解建议。

聚焦多元化场景,激活生态空间综合价值。优化生态网络格局,统筹管控全域“山水林田岛、江河湖海湾”等多元生态资源,打通山-城-海快速联系廊道,打造多层次公园体系,构建串山链城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优化乡村空间设计,加快多元空间业态场景植入,布局稻田艺术、乡村运动、研学体验、采摘露营等富有乡土特色的消费场景,激活和美乡村的“花样经济”,从而做精乡村田园空间。打造海洋休闲活力空间,立足海洋、海岛、岸线等生态空间,强化空间统筹和场景创新,建设游艇码头与游憩娱乐等设施,策划高水准海滨赛事活动。

聚焦农文旅一体,推动生态产品三链协同。延长产业链,以“农业+”为主线,推动农业与加工制造、文旅、康养等环节深度衔接,加快推动“研发-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休闲体验”全产业链贯通,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溢出。提升价值链,打造宁波“甬有山海”区域生态产品公用主品牌,深入挖掘“5·19中国旅游日”特色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 宁波开篇”文旅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依托“中国开渔节”节日品牌,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海洋文旅产品。深化创新链,探索推出“乡村游+音乐”“文旅+电竞”“农文旅+研学”“乡村农耕体验+国风国潮”等消费新场景、新玩法,借助VR、AR、元宇宙、声光电技术等,为农文旅新场景赋能。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海洋经济“蓝链”,大力发展海洋复合生态渔业,积极探索水上水下立体综合开发的“海洋牧场+”模式,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海洋绿色产业集群,释放碧海银滩的“金山银山”效应。激活生态工业“绿能”,加快推广新能源、绿色材料、低碳制造等前沿技术应用,夯实新能源发展优势,推动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塑造绿色贸易“名片”,助力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加速生态产品国际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碳汇交易落地,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

深化模式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既需要机制保障,更需要模式创新的引领。市政协科技二组课题组提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简称“EOD”)模式,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方式,构建了“治理—增值—再治理”的生命周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探索。

2022年以来,我市组织相关区(县、市)深入开展了EOD项目谋划工作,形成了总投资约672亿元、包含24个项目的市级库。截至目前,已有象山县环石浦港、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等EOD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和省级项目库。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在生态项目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

课题组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项目谋划实施,对于提升宁波的生态保护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关乎宁波从“港口名城”向“生态典范之城”的跃迁。要以EOD模式为引领,推动我市生态项目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树立生态优先鲜明导向。将生态优先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审批中,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行EOD模式;立足宁波“山海城”本底,衔接城市更新等重大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生态项目专项规划;夯实项目储备库基础,推动实施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安全保障、美丽样板建设等专项工程,同时打造标杆性集成示范项目,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强化协同监管,打通项目运营关键堵点。强化市级对跨区域、跨流域重大生态项目的规划权、资源配置权和考核权,探索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加强指导帮扶,强化项目方案论证,做实收益测算与平衡方案;注重运营主体能力建设,培育和引入具备“投建营”一体化能力的专业运营商,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契约。

强化机制渠道创新,提升预期收益水平。构建“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土地增值共享”等灵活利益分享政策,破解“肥瘦搭配”难题;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资金风险保障,探索碳普惠等多形式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聚焦民生福祉

实现强村富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在于让村民成为共富主体,转化的成效,在于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宁波乡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华发言时说。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落脚点。市政协农业和农村界别课题组提出,当前生态保护区乡村发展,核心矛盾在于“生态约束刚性化”与“发展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需紧扣“精准化管控、市场化赋能、共享式发展”原则,把握生态基础优越、自然人文要素富集等禀赋特点,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个密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和共同富裕工作有机融合,坚持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融通,让绿水青山既“保值”更“增值”。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课题组建议,深化全域规划体系,强化自然资源系统保护,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海”的全域空间管控底图;拓展城乡融合通道,打通城乡之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通道;深化村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以“千万工程”升级版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辐射带动,实现从“一村富”到“连片富”;深化“一村一策”落地,围绕“富民”,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完善生态管控体系,以当前分级管控单元为基础,构建“精准识别—策略定制”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实行疏堵结合的正负清单管理,明确“上限”与“底线”,留出发展空间;完善管控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生态本底、设施覆盖度、生态保护政策变化等情况,实时对管控体系进行科学动态调整,探索推行容缺审批制度,加强批后监管,构建全链条闭环管控体系。

优化政策供给体系,通过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手段,加强梳理乡村闲置空间资源,探索改革产权交易方式和长期租赁乡村闲置宅基地使用确权制度,实现土地资源有序流通;加大普惠式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构建“生态信用评价+资产权益质押”驱动体系;完善定向式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构建“财政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协同”补偿模式,建立专项生态补偿资金池,用于水土治理、生态转化等;补足生态保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自我“造血”体系,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产业带头人等“领头雁”作用,把“新农人”培育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五五”规划编制,注重培养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本土人才担任乡村CEO;培育生态导向型产业发展,加强生态农创平台建设,构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品牌整合+资源证券化”实现运营赋能,激活“沉睡资产”;完善经营性收益的共享模式,构建“风险共担、要素联动、长效激励”的复合型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利益联结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推共富先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各课题组深入调研,精准献策,努力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2025-09-18 ——市政协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言献策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518.html 1 3 执此“青绿”,绘共富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