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 黄垚
守护大美!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为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部国家公园法有哪些亮点?
——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立法目的,明确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
“‘生态保护第一’是国家公园理念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杨锐说,如果将国家公园建设设置为100分,那么生态保护就是前面的那个“1”。一切工作的前提都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不是单一生态系统或资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涵盖多种自然要素和生态过程的综合性生命共同体。
契合国家公园这一特性,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如何理解法律规定的“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认为,“统一”的核心在于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由国家主导、纵向贯通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问题。
“规范”的重点是要求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标准体系,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国家公园相关标准,确保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标可循。
“高效”体现在建立健全相应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实现信息共享。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
建设国家公园并不是简单“圈起来”、建成“无人区”。我国国家公园实行分区管控,对核心保护区严格管理,一般控制区可进行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活动。
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法律通过可操作的具体安排,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度化、常态化。”秦天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