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秸秆产业化利用“最先一公里”

我市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

打捆后的稻草秸秆。(通讯员供图)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齐琳

昨天上午,在余姚泗门特超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3台机器正不停运转。放在堆场的稻草、小麦秸秆经过破碎、粉碎、造粒、冷却等工序,最后变成了一根根长三四厘米的生物质燃料棒,这些燃料棒打包后被运往附近的发电厂,用作发电燃料。

“一台机器一天作业10小时,每小时可加工4吨。”特超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负责人宋青聪告诉记者,这些稻草、小麦秸秆来自泗门、朗霞、临山等地。

余姚北部地区土地资源较多,仅泗门一个镇就拥有2万余亩农田,每年产生大量的稻草、小麦秸秆。此前,秸秆除了还田,基本上没有其他出路。因此,建设秸秆收储中心,走秸秆综合利用之路势在必行。

泗门特超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总投资650多万元,秸秆收储区域以泗门为主,兼顾周边乡镇。自今年5月该中心投用以来,已加工稻草、小麦秸秆1万多吨,为农户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

“特超”是我市新增的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之一。今年,我市把“新增4个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推进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建设,打通秸秆产业化利用“最先一公里”。

按照“就近便农,辐射带动”原则,新增的收储中心分别位于余姚泗门镇、马渚镇,镇海九龙湖镇和象山西周镇,项目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化建设主体仓储设施、消防系统、秸秆收集装备等。目前,4个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基本完工。

至此,全市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已达28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另有区域性收储中心30个、临时收储点1697个,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收储运用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

我市还大力培育秸秆离田收储服务组织,构建“农户—经纪人—收储中心—企业”高效服务体系,建立了60余支秸秆打捆队伍和经纪人队伍。同时加快引进适宜本地农情的打捆、粉碎、离田运输机械设备,提高秸秆收储运效率。目前,全市配置了秸秆打捆机210多台。

今年以来,全市新培育年利用农作物秸秆2000吨以上企业7家,全市共有综合利用企业27家,年利用秸秆量可达10万吨,实现产值8000万多元。秸秆实现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变废为宝。

余姚超艺农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颗粒饲料,开辟一条秸秆利用新路。

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6年,全市计划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35个,基本实现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乡镇全覆盖。

2025-09-12 打通秸秆产业化利用“最先一公里”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5696.html 1 3 我市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