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莉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周妙亚眼角闪烁着泪光。
九月三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隆重举行。这位来自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学校的乡村教师,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受邀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周妙亚明白,教育如明灯,点亮孩子的人生、祖国的未来;作为千千万万平凡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将用爱来诠释“最美人生”。
1
扎根山乡,做孩子的守护者
塘溪镇,鄞州区一个群山环抱的乡镇。这里走出了童第周、周尧等著名科学家,被誉为“名人之乡”。然而,美丽的山乡在30多年前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许多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和陪伴。
1993年,年轻的周妙亚踏上塘溪的土地,开始了她的乡村教师生涯。30多年来,她辗转塘溪镇4所山区小学任教,始终守护着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2013年,周妙亚去偏远的赤堇小学任教。这所高山上的小学仅有39名学生,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不善于表达,见到陌生人就躲起来”,这是周妙亚对这些学生的第一印象。
周妙亚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2016年寒潮,她把租住在山上的10多名孩子接回了家;台风天,她挨个家访,把租房的孩子接到家里居住;2021年“烟花”台风来袭,她将在安置点的12名学生转移到自己家,直到大约一周后警报解除。
从2013年开始,周妙亚每年坚持联动多所城市学校,开展“冬衣漂流”活动,把几千份温暖送到乡村孩子手里。
周妙亚用亲情化解孩子的孤独,用暖心牵系孩童家庭,为山区儿童牵线“爱心父母”、开展城乡结对。“乡村教育这片绿色的田野,不仅需要播种希望,更需要我们用爱去引领,去守护。”她说。
2
免费托管,12年的温暖接力
早上5点起床,周妙亚麻利地开始备菜,一边把米饭焖上,一边清洗蔬菜,将黄瓜、胡萝卜、土豆、煎蛋、火腿等切丝,再准备好肉松和紫菜片。
等她把食材备好放到冰箱冷藏后,时间已经到了7点半。丈夫华远军负责为孩子们准备丰盛的中餐和点心。考虑到孩子们陆陆续续要来上课了,她匆匆赶往附近的塘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准备上课用的教具。周妙亚全年无休,准备食材、上课“带娃”、晚上采购……这是她的暑假日常。
办公益托管班,始于一次家访。周妙亚发现不少孩子假期独自在家无人看管,学校附近就是梅溪水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村里有十几名留守儿童,到了假期就无人陪伴,我不放心。”周妙亚回忆道。于是,她把这些孩子带到自己家,免费照看他们。
“当时没想那么多,也没想到会坚持这么久。”2014年,周妙亚正式办起了“周妈妈”公益暑托班。她把家里一楼70多平方米的空间腾出来作为教室和餐厅,还让女儿把卧室让出来给孩子们午休。
周妙亚的微信朋友圈,记录着公益暑托班丰富多彩的生活:上午,田地里认识农作物;中午,烤土豆串成“糖葫芦”;下午,周尧故居制作标本,参观讨论认识蝴蝶。名人故居、博物馆是课堂,田间地头也是课堂。
2022年起,“周妈妈”公益暑托班迁到了塘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课程越来越丰富,周妙亚爱心事业的参与者,从她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2013年,江苏女孩姚咏梅在暑托班第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2023年,考上旅游专业本科的她回到暑托班当起了志愿者。“周老师是我人生的灯塔,是她让我们这些孩子看得更远。”
12年16期,620名孩子在“周妈妈”公益暑托班度过了安全、快乐、充实的暑假。“只要家长和孩子需要,我就会把这份公益事业做下去。”这是周妙亚每年对家长说的话,也是她坚守的初心。
3
公益书吧,点亮阅读与心愿之光
2019年,周妙亚自掏腰包在塘溪镇置办了公益书吧,在孩子心中埋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以前,周妙亚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室外等公交车,天冷时被冻得直哆嗦。等一趟公交车要二三十分钟,“如果孩子能有暖和的地方等车,还能看看书,该多好”。
2019年,听说加贝公交站对面一家店要转租,周妙亚支付了半年租金,建立了公益书吧,一租就是3年。
书吧虽小,却摆放了千余册书籍,从绘本到名著,从散文到教辅,无需押金,没有借阅期限。这里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晚归孩子的休憩站、心愿漂流的中转站。书吧已成为孩子遮风避雨的场所。
如今,公益书吧也搬到了塘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书架上放着一个“心愿箱”。每年新年临近,周妙亚都会让孩子们写下愿望,并一一帮他们实现。至今,她为学生完成微心愿1000余个。
4
家风如灯,长大后“我”成了“你”
周妙亚的行动,把爱字刻入了女儿华星辰的心里。
“妈妈非常偏爱他们,总会把我的零食和衣服分给他们。”小时候的华星辰很委屈,妈妈为什么对学生那么好,她的爱被分享了。“有时候到了晚上,如果有孩子没被接走,她还会让我把房间让出来给他们住,而我得去阿姨家睡。”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华星辰逐渐理解了母亲的无私与奉献。她报考了师范大学,也成了一名教师。“我的母亲希望‘山里娃’同样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母亲把爱分给了他们,却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前路,我愿将教育的温暖代代相传。”
华星辰逐渐成为妈妈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她成了公益暑托班的志愿者,教孩子们书法、茶艺、科学等课程,还帮妈妈一起策划课程、安排户外教学。
今年7月30日,强台风“竹节草”携狂风暴雨侵袭宁波。台风过后,华星辰跟着妈妈走进了一户家庭家访。鞋架上,陈旧的书包和被水浸湿的作业本,触动了华星辰的心弦。
不久后,这名“00后”新娘和丈夫陈宗凯做出了一个决定:用10万元婚礼预算款,为乡村孩子送上一份特殊的开学礼。他们先购买了500多个书包,又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倡议,邀请更多人加入这场爱心接力,最终,他们将1076份爱心礼包送到了鄞州区乡村学校孩子的手中。
“我们把婚礼简办,省下的钱用来帮助孩子们,这比铺张的宴席更有意义。”华星辰说,“现在,我更懂得了妈妈常说的那句话:付出比得到更快乐。”
在书包发放仪式上,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周妙亚满是欣慰,她对小夫妻说:“这才是最珍贵的家风传承——你们把爱接过来了,更要传下去。”
5
“周妈妈”是她最珍视的称呼
“老师,住进姐姐的房间,哪怕窗外刮风下雨,我也不怕。”
“今天,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蛋糕,有同学为我点蜡烛唱生日歌。”
“老师……我可以叫您一声妈妈吗?”
“浙江省最美教师”“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这些荣誉,是对周妙亚30多年爱和坚守的最好肯定,但她最珍视的,仍是孩子们口中的“周妈妈”。
周妙亚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那一刻,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阅兵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希望学生们奋发向上,树立童第周‘一定要争气’的志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讲台到观礼台,再回到讲台,周妙亚依然每日忙碌着。她说:“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哪怕微小如星,汇聚起来,就是照亮未来的星光!”
她用32年的时光,书写了一个关于爱与教育的故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