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广告,从声乐、乐器、配音、瑜伽到基金、AI,应有尽有。这些课程基本宣称“免费”,学成后老年人甚至还可以将其作为副业“轻松赚钱”。然而,在这些“免费”课程背后,可能暗藏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各种问题(9月9日《现代快报》)。
随着老年人“触网”普及,各类声称“免费”的线上课程在社交平台蜂拥而至,种类繁多且打着“零基础速成”“轻松变现”的诱人旗号。这些所谓免费课,实则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最终目的往往是推销数千元的高价“进阶课”。此类乱象不仅损害老年人权益,更侵蚀着互联网教育的公信力。
治理这类“围猎”老年人的营销套路,关键在于加强监管。当前,许多课程利用跨平台引流模式,通过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吸引用户,再导流至微信等私域进行推销和交易,形成监管盲区。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出台针对性措施,明确平台对广告内容和后续交易行为的连带责任,要求平台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和投诉响应通道,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等处罚措施。同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虚构效果、诱导分期支付、虚假限时优惠等行为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平台决不能做“甩手掌柜”。作为流量入口和广告发布者,平台有责任对课程类广告主体进行资质审核,并跟踪其后续营销行为。比如,平台可以建立“老年人课程推广白名单”制度,对屡遭投诉的机构限流或禁止投流。此外,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消费提醒机制,当监测到课程销售中存在话术误导、高频推销等情况时,及时弹出风险提示,为老年人设置一道“缓冲带”。
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新招,老年人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保持理性,认清“免费”背后的商业逻辑,切勿轻信“速成”“暴利”等承诺;在支付前多与家人商量,谨慎使用“分期付”等金融工具。子女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通过社区宣传、反诈讲座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识别套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老年人追求学习与进步的需求值得被尊重和满足,但绝不应成为不良商家收割的对象。唯有监管部门、平台、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强化监管、压实责任、提升防范意识,才能彻底铲除“免费课”骗局滋生的土壤,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安全、优质的线上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