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玉紫枫
编者按
宁波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当前,全市海洋经济稳健发展,“蓝色引擎”动能强劲——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全球第七,全国首个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落地宁波。今起,本报推出“海洋经济新图景”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宁波建设“海洋强市”的实践,为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凝聚共识、注入动能。
海洋,是宁波的浩瀚禀赋,更是驱动未来的澎湃动能。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港口效率革命刻不容缓——面对这道时代考题,一座世界级大港应如何作答?
全球能级:不靠天吃饭,主动织网拓展腹地
在全球海洋经济的大棋局中,港口从来不只是货物的中转站,更是国家战略与全球贸易的稳定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其中就包括“更加注重高效协同”。
而对宁波舟山港来说,核心命题非常明确:向外,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强自身韧性?向内,如何将阿拉“出海口”搬到内陆“家门口”,激活腹地、联通世界?
去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39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稳居全球第三。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仍保持接近10%的增速——亮眼数字的背后,是一场主动出击的全球布局。
向海突围,是宁波舟山港的攻坚之举。面对航线波动与运价上涨等挑战,港口主动出击,敏锐开拓新兴市场:今年上半年,出口东南亚重箱量增长27.9%;出口南美重箱量激增70.5%。通过优化航线、增加国际班次、强化中转服务,港口成功吸引更多船公司挂靠,显著提升了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话语权。
陆向延展,同样是港口的破题之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宁波舟山港以海铁联运打通“最后一公里”。义乌—宁波舟山港—威廉港、合肥—宁波舟山港—威廉港等专线持续开通,通过深化“海铁快线+中欧快航”模式,实现内陆腹地与国际市场的高效衔接。去年海铁联运业务量超180万标准箱,同比增幅达两位数,今年上半年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达94.6万标准箱,图定班列增至27条,辐射全国16个省(区、市)67个地市。这不仅扩展了港口的腹地边界,更让内陆地区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的便利。
绿色革命:用清洁能源,重塑港口底色
传统港口常被贴上“高耗能、高排放”的标签,宁波舟山港如何破解这道题?答案是从用能结构到服务体系的系统性革命。
走进梅山港区,不见浓烟蔽日、机器轰鸣的“传统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风电、光伏与储能系统协同供电。这里实现了100%清洁能源覆盖。风光储一体化绿电码头年供电2600万千瓦时,宛如一座强大的绿色能源“心脏”。集卡电动化改造也在加速推进,今年底改造进度将突破80%,零排放、低噪声的电动集卡有序穿梭,共同勾勒出一幅现代化绿色港区的清晰图景。
让国际船东纷纷“用脚投票”的,是宁波舟山港领先的绿色服务体系。去年,其岸电使用量超2000万千瓦时,并投用了国内首艘LNG/柴油双燃料拖轮等环保设备。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保税LNG加注20艘次、11.6万立方米,位居全国前三。这些措施不仅回应了国际减排要求,更切实为船公司降低了运营成本。
今年5月,宁波舟山港与德国汉堡港、威廉港及西班牙瓦伦西亚港共建三条绿色航运走廊,是其绿色战略的国际延伸。通过共享技术、共建设施、共推标准,它正积极参与全球航运生态的重构。
智慧升级:用数字技术“穿针引线”
拥堵等待、信息孤岛、调度复杂……这些传统港口的“老大难”问题,能否借助科技实现突破?宁波舟山港以“北斗+AI”和“四港融合”作答。
“易港通”等智慧应用实现了船舶进出港的智能引导。闸口通行效率提升7%,配船作业翻箱次数减少30次——这些细微之处的优化,汇聚成港口整体运营效率的显著跃升。
服务70万家企业的“四港物流宝”让“四港联动”成为现实。通过整合海、陆、空、信息四港资源,该平台实现了物流全程实时可溯、多方协同。企业再也不用“跑断腿、问遍人”,一键即可纵览全局,从而更精准地制定产销计划。
面向未来,绿色能源、智慧融合、国际规则等诸多领域,仍有待持续突破。这座大港的选择依旧:以问题驱动创新、以开放迎接变革,不断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努力肩负起向海图强、链接全球的战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