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有了训练场

两个新平台在宁波落地

略懂拳脚的人形机器人。(殷聪 张恒 摄)

记者 殷聪 张恒

在宁波,人形机器人将拥有自己的训练场。

前天,在浙江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之人形机器人专场暨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活动上,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揭牌。

这是一个怎样的训练场?

在活动期间发表主旨演讲的中国联通集团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下线时,仍不具备进厂打螺丝或进入家庭服务老人、照顾孩童的能力。

只会招手、跳舞、翻跟头或提供人机互动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模拟现实的场景并通过各种实体或虚拟场景的训练,才能逐步掌握打螺丝、搀扶老人、搬运东西等新本领。

“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处理及标注工作,来提高机器人的灵敏度,让它更好地适应新工作。”范济安说,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落地,有望为这一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将面向消费端及人形机器人生产端提供多种个性化的服务。”宁波纽博格林机器人试验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新伟说,作为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主要牵头单位,一方面,他们将面向消费端提供“眼见为实”的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们将面向人形机器人生产端,构建模拟工厂、家居、医疗等复杂环境的测试场,为机器人厂商和二次开发公司提供专业的数据采集、算法训练、功能验证与市场验证等服务,打造本地化的实训平台与加速平台。

与此同时,宁波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将整合更多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24小时的实时监测与云端互联,提供远程专家会诊和无缝升级服务,打造机器人的“智慧医院”。

它还将建立国内首个覆盖性能、故障、维修、零部件价格的数据中枢,成为产业的“核心智库”,为保险、设计、供应链提供决策依据;结合多场景动态测评与大数据AI分析,输出深度测评报告,成为机器人的“权威考场”,为产品迭代与市场准入提供支撑。

据悉,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集聚创新平台、本体开发团队、大小脑研发机构、核心零部件企业等150多家人形机器人经营主体,覆盖具身智能算法、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高精度控制部件及多模态传感器等领域。宁波已成为国内少数具有完备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城市之一。

“训练场的落地,将为宁波打造集研发、测试、生产、应用于一体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补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动中,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也在甬落地。

该联盟旨在进一步汇聚创新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壁垒,进一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浙江未来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其中,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担任理事长单位,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心、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宁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副理事长单位。

联盟还汇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吉利控股、舜宇光学等近4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将重点围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大方向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加速技术成果向商业化产品转化。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没有足够的力量,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它的大脑、小脑比较简单,导致它不能完成相对复杂的动作。”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说,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研发创新,加大训练力度,让它越来越年轻,让它更加聪明、更加强壮,能够更好完成相应的工作,这也是产业联盟和训练场落地的意义。

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希望。

2025-09-07 两个新平台在宁波落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4437.html 1 3 人形机器人有了训练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