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 合
“当合唱声响起、舞蹈展开、戏剧一幕幕推进,我几度热泪盈眶,胸腔里涌动着难以平息的激动与敬意。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历史课,一次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
9月3日将近23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朱红明发来一条长长的微信,谈及现场观看《正义必胜》文艺晚会的真情实感。
这场引发热搜“霸屏”的演出,以艺术为语言,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惊人勇气与坚韧,也让更多人进一步思考——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要让“纪念”更具时代内涵。
一个人真正的离开,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他。一段历史的掩埋,是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它的真相。
曾经的硝烟已经散去,曾经的战场已经重建。当亲历者的伤痛、屈辱、不甘和热血、牺牲、奉献,随着他们这代人的离开而变成了越来越远的“曾经”,成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对远去的苦难时刻保持警醒?又如何在勇毅前行中勇挑硬核担当?
在北京飞回宁波的路上,同机的3名中年父母聊起阅兵话题。
“升国旗的时候,我要求儿子必须站着行注目礼、唱国歌”“我们读书那会儿,政治老师是抗战的亲历者,他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从阅兵,谈到爱国主义教育,又说到抗战精神的传承。
我则想起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那次探访——
外面烈日炎炎,年轻的父母们带着孩子在雕塑前合影,在展板前补充着历史细节。
“这封信,是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孩子的家书,也是她给年幼孩子的遗书。她牺牲的时候,只有31岁。”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清华学生蒋南翔在‘一二·九’运动中写下的《告全国民众书》,也是民族危亡时学生群体发出的怒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延安去’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共同选择,这是那个年代最酷的事情!”
……
年幼的孩子们,可能不一定能理解这次参观的意义,但它就像一颗种子,会扎根在他们心里。这个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凭借血脉中的共同记忆,能找到不朽的精神锚点。
“我连夜出发了。带着在现场汲取的能量,要马不停蹄行动起来!”观礼大阅兵后,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又走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她说,不管多忙,有一件事一定是优先级的,“只要给孩子们上课分享,我义不容辞”。
由此,纪念之后,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