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人人慈善的星辰大海

——宁波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市域样板

北仑区郭巨街道峰南社区慈善文化公园。

海曙区“萤火虫合唱队”慈善项目亮相慈善日活动现场。

慈善义工开展磨刀便民服务。

海曙南门街道万安社区乐活“老闺蜜”咖啡馆。

市民在慈善日活动互动墙上贴祝福。

2025年9月,不一般。

这是新修订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自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后的首个“宁波慈善月”。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每年9月为宁波慈善月。

9月5日是全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双节”同频,善满甬城。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改革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善行浙江”重要决策部署,迭代构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发展。

爱,是宁波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底色。从“顺其自然”二十余载的默默行善,到“千灯万户”中“钱海军”们的执着步履,再到无数普通市民的日常善举,慈善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如今,站在新时代,这份温暖的城市基因正汇聚成前行的力量,推动宁波慈善事业迈向新高地。

记 者 王 佳 通讯员 甬珉宣

实习生 仇宏宇

本版照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持续擦亮爱心城市亮丽名片

宁波是一座历史名城、开放港城、活力商城,更是一座爱心之城。这里慈善文化底蕴深厚,慈善实践历久弥新。

“慈善一日捐”持续26年不间断,累计募集善款近36亿元。出台了省内首部、全国第二部慈善领域地方性法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市政府从2009年开始设立“宁波慈善奖”,累计选树慈善典型609个。在此基础上,宁波共获“浙江慈善奖”130项,“中华慈善奖”12项。“顺其自然”、钱海军、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为代表的情系桑梓慈善人物不断涌现。

宁波先后五次荣登“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入选高水平建成“人人慈善标杆区”和“善行浙江”金名片省级试点城市,成功上榜“2024年中国城市慈善环境10强”。

在持续夯实慈善文化根基的同时,宁波构建现代慈善治理体系,以“法治慈善”优化发展环境。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完成的慈善条例修订,标志着宁波慈善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我市创新建立慈善组织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以示范标准引领慈善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发布《宁波市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活动工作指引》和合作募捐协议示范文本,规范公开募捐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宁波市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先后配套制定《宁波市慈善信托专项改革方案》《宁波市慈善事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慈善促共富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持续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

我市积极拓宽多元慈善路径,构建主体培育新格局。推动太平鸟、方太等一批头部企业成立基金会,公牛集团设立2亿元规模的大额慈善信托。目前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90家,连续两年增量全省领先。慈善信托累计备案153单、规模达4.46亿元,艺术品慈善信托、社区级慈善信托等模式成功落地。累计打造功能集成、群众有感、公众参与的“慈善空间”100个,有效拓展慈善工作阵地。

阵地建设与人才发展双管齐下,我市同步强化慈善专业力量培育。将慈善人才培养纳入人力社保部门专技人员高级研修目录,依托乐善公益学院、雅戈尔慈善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等载体,实施多层次慈善专业人才赋能项目。“十四五”以来,全市开展慈善人才培训140期,覆盖6840余人次。

在夯实法治基础、拓展多元参与的同时,宁波以“阳光慈善”助力融合帮扶。强化数字慈善赋能,建成“浙里有善”慈善宁波平台,实现慈善资金全过程追溯、慈善项目全周期管理,打造一站式、一体化慈善资源流动和供给对接平台,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的可及性、便利性。构建“168”政府救助+慈善帮扶衔接机制,依托各级助联体,引导慈善资源精准匹配救助需求,有效实施八大善扶工程,“暖暖的新家”“爱在江北”等一批慈善帮扶项目有效落地并实施。建立“以赛促引”机制,成功举办慈善事业助力共富先行项目大赛,打造了“一户一棚”“乐活计划”等一批慈善帮扶品牌。构建“资金+物质+服务+赋能”立体帮扶模式,调动慈善资源聚焦“一老一小”,开展“孝善乐龄”老年助餐、“慈爱童行”困境儿童帮扶等慈善项目。2020年以来,全市慈善捐赠累计超110亿元,年均慈善捐赠达20.7亿元,慈善救助支出83.69亿元,受助人数1071万人。

伴随慈善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宁波实施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进一步厚植“人人慈善”的文化土壤,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慈孝文化”“感恩文化”,以“中华慈善日”宁波慈善月宣传为契机,推广宁波慈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发布宁波慈善文化风景线,开展慈善地标CityWalk打卡活动,编制发布宁波首部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合作开设“慈善之声”频道,特邀奥运冠军、时代楷模、爱心企业等代表人物为慈善发声,高频宣传典型慈善人物故事。编著出版《顺其自然地爱》《大善文明:宁波慈善故事》《万家灯火》《小城大爱》等书籍,立体展示城市温度,全方位营造“人人慈善”的浓厚氛围。

宁波:以社区为基,温暖一座城

社区慈善,让慈善融入日常,成为触手可及的邻里关怀,真正实现资源与需求在“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

近年来,我市以社区为主阵地,系统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慈善生态体系。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孵化和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发展社区志愿队伍、打造社区慈善空间,不断探索社区慈善实践路径,涌现“美好家园”“暖暖的新家”“百岁粥坊”“乐活计划”等一批社区慈善品牌项目。这些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慈善+自治”治理模式,显著增强社区凝聚力。

从单个项目到全域推进,宁波社区慈善正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北仑区霞浦街道陈华浦社区打造“耆乐暖巷”慈善空间,整合慈孝文化广场、老年爱心食堂等多个功能区域,构建“1+1+11”慈善服务模式,推出“幸福快递”慈善助老项目,涵盖基础保障、健康支持、情感陪伴、价值实现四大类服务,全方位关爱老年群体。

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通过“慈善空间+慈善文化长廊”宣传阵地,组建“红桑果”慈善义工队伍,设立200万慈善冠名基金,实现“户户捐善款、人人献爱心”,营造出全员参与的慈善氛围。

海曙区万安社区乐活“老闺蜜”咖啡馆以“一杯咖啡的温暖”联动多方资源,组建老年志愿者团队,开展多项公益活动,成为传递社区温暖、促进邻里友好的重要平台。

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和美”孝膳食堂通过“五个一”运营模式,为村内75岁以上老人提供餐饮服务,并开辟“初心菜园”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营造浓厚的慈孝文化。

与此同时,北仑区霞浦街道慈善街区以“党建+慈善”为引领,串联爱心场所与商家,打造“益缕霞光”品牌,开展多元化慈善服务;海曙文昌社区“百岁粥坊”九年如一日服务老年人与环卫工人,成为社区和谐互助的“助推器”。

“社区慈善是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宁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更好发挥社区慈善植根基层、直面群众、服务群众的独特优势,畅通慈善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进一步发挥社区慈善在改善社区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基层治理方面的作用,为高水平建成“人人慈善标杆区”、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样板注入新动能。

根据《宁波市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我市设定了未来3年的清晰目标——

到2025年底,社区慈善信托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全市累计设置社区慈善空间达50个;

到2026年底,社区慈善资源与需求对接有效促进,每个区(县、市)应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慈善服务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到2027年底,机制完善、模式创新、主体多元、参与广泛的社区慈善发展体系有效健全,社区慈善组织提质增效,社区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每个区(县、市)至少培育发展若干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社区慈善组织,形成一批社区慈善品牌,并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宁波慈善月:

遇见空间,参与慈善

8月28日晚,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市慈善联合会)联合举办了2025年“中华慈善日”宁波慈善月启动暨慈善信息发布活动。现场公布了今年新增的20个市级慈善空间,它们将成为传播慈善文化、展示慈善组织、推广慈善项目、方便市民参与的重要载体。

截至目前,全市慈善空间总数已达100个,初步构建起“人人可参与、处处有温度”的慈善服务网络。这些慈善空间类型多样、功能多元,覆盖高校、社区、公园、故居、商圈等多种场所,成为市民走进慈善、践行慈善的“城市客厅”。

多元空间,让慈善融入城市肌理

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校史馆内,一个融合“慈善+校史”的慈善空间悄然落成。慈善文化长廊、慈善项目枢纽、公益实践基地三大核心功能区,共同构建起可视化、场景化的慈善平台。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思源”育人慈善空间则以“一基地三馆”为载体,集慈善项目开发、学生素质提升、慈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探索慈善育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历史建筑也焕发新的慈善活力。李惠利故居通过志愿者驿站和慈善陈列馆,弘扬“惠心利人,润泽后世”的慈善精神,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方便公众参与慈善。

社区与商圈中的慈善空间同样精彩。海曙西门街道的“小红花创享慈善空间”以“党建+科创+公益”模式,重点实施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技能培训公益课堂等慈善项目,已带动就业数百人,同时常态化开展慈善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季度有亮点”的公益生态。段塘街道“心益慈善空间”则巧妙打通“商业消费—积分累积—公益贡献”闭环,实现商圈与慈善的深度融合。

跨界联动,慈善生态持续生长

慈善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资源链接、服务落地、文化培育的枢纽。

在江北区,庄桥街道红社樟香“庄满爱”慈善空间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动辖区32个村社、116家注册社会组织、506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及8家签约入驻组织,构建慈善网络,联合多方开展帮扶越西儿童、支持特殊孩子融合教育等特色项目。

前江街道“兰庭慈善文化公园”则营造“一步一景皆慈善”的沉浸式体验,设有慈善文化展示区、公益活动实践区、居民共治共享区,推动“人人慈善、人人善行”理念成为社区风尚。

镇海区庄市街道“同心汇”慈善空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学堂,发展社区慈善事业,通过慈善咖啡、爱心义剪、暖心公益角等形式,实现“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功能”。

应急救援、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领域也涌现慈善新场景。鄞州区“蓝天救援应急安全综合体验馆”集救援训练与公众科普于一体;奉化萧王庙街道“棠云茶亭”五十年如一日在夏日提供免费凉茶,成为乡村慈善的温暖符号;宁海“田洋卢村慈善文化公园”则扎根于当地的慈善传统,推动“慈善+教育”“慈善+生态”多元发展。

从高校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历史故居到现代商圈,宁波正通过一个个慈善空间,让善意随处可见、随手可为。

这个9月,恰逢宁波慈善月,让我们走进身边的慈善空间,感受慈善文化、参与公益实践、传递城市温暖。

2025-09-05 ——宁波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慈善市域样板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4105.html 1 3 奔赴人人慈善的星辰大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