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徐丽敏 任宁
本版图片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一身戎装,一生荣光。
他们,曾是国防线上的坚韧盾牌,在雪域高原上与刺骨寒风并肩,在茫茫海上与风浪共舞,无畏地守护家国安宁。
挥别军营,他们,依然是社会的脊梁,或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或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以新身份、新面貌续写新辉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
在宁波这片热土上,广大退役军人如同颗颗繁星,散布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不同岗位,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群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退役军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退役军人村干部:解甲归田志不改
“没有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句话是北仑区梅山街道梅港村党委副书记、茶厂社党支部书记张志岳的座右铭。
1980年,退役后的张志岳被安排在当地阀门厂工作。他把部队培养的吃苦耐劳品质延续到工作中,仅用一年时间就担任阀门厂书记、厂长。在阀门厂工作6年后,张志岳闯入商海,前往东北从事海鲜生意。
在生意正红火时,他应梅山街道邀请,毅然返回家乡,一头扎进带领群众致富上,先后被推选为茶厂社董事长、党支部书记。
推行“入户有台账+问题有清单+解决有回声”制度,让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解释疏导,啃下征地拆迁的“硬骨头”;建好位于茶厂的梅山首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将其打造为远近闻名的“样板”……
在张志岳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漂亮了,村民富裕了。如今的茶厂社,民风和畅、邻里和谐,村民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
奉化区西坞街道雷山村,在退役军人陈四海的带领下,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雷山村换届选举,陈四海毅然回到家乡,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村里“三座大山”和不可预知的困难——“省级矛盾村”“奉化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从“落后生”到示范村,陈四海用了6年多时间。他是如何对症下药的?首先是让“火车头”动力更强劲。陈四海鼓励引导在外务工创业的村民回村参选,为支部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优化的新班子平均年龄较街道村班子年轻10岁,涵盖花木、民宿开发等行业佼佼者。
他还集思广益成立乡创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构建“党建引领+产业联盟+青年参与+导师帮扶”乡创模式,建立“周有夜学、月有培训、季有分享、年有考核”导师帮扶制度,拓展成立盆景、来料加工、民宿等12个特色产业经济合作社。
与此同时,加入“金溪五村共富联盟”,开发以5G智能化远程管理为核心的智慧植物方舱新技术,书记“打头阵”直播带货。联盟平台助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到1万元提高到91万元。
净水管网进村入户,家家住上新楼房……乡村振兴路上,陈四海的步伐铿锵有力。
当过兵的人,敢想敢作敢为。在宁波,像张志岳、陈四海这样退役后当村(社)书记和进村(社)“两委”班子的退役军人有2006人。他们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成为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的生力军、“领头雁”,带领村民迈上共富路。
转业军官:岗位建功续荣光
在部队里,他是一名技艺高超的飞机维修技术干部。在地方,他是主动担当、敢于创新的技术能手。
他,就是转业军官、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指导中心公厕管理科(生化处理中心)科长王光明。2005年,王光明退役转业,选择了市容环卫行业。
2007年,宁波市粪便处理厂(现为生化处理中心)技术改造升级,他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建设,也由此与“粪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王光明的带领下,团队对厂区电气化系统进行改造,将电器设备迁移到管理房,并在车间主要位置布设视频监控,以便管理人员通过中控设备对各处理仪器进行方便控制,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他的“粪渣资源化利用深度研究”课题,不仅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更让宁波的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去年,为了提高道路保洁效果,做到“路面见本色”,王光明自行研发了高压水枪和人行道高压冲洗车。
在与“粪便”打交道的十多年里,王光明通过技术改进以节省财政支出,坚持理念创新将粪渣变废为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与工匠精神。
去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的鄞州区首南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方军,同样是一名转业军官。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虽然制服颜色变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在同事眼中,张方军就像是“六边形战士”,“武力值”满满。
2019年,张方军参加全国首届“火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对抗比武暨国际消防救援技术交流竞赛,战胜9个国际代表队和国内30个省级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单项第一,向世界展示了浙江的实力和风采。
每一次实战训练和比武竞赛,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底,宁波某精化有限公司乙苯苯乙烯生产装置发生爆炸燃烧,这是张方军参与处理的最严重的一起事故。
当接到需要深入内部实施关阀任务时,张方军没有犹豫,立即带着队员冲进火场。“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万一发生爆炸,可能就出不来了,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张方军坦言。选择这份职业,注定与危险相伴。所幸,经历30个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
转业不转志,立岗建新功。在宁波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沈兵辉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大管家”;在城市供水管网的维护与检测领域,徐青凭借一双“神耳”守护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在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张建儿构建了一个“一联盟、双中心、十基地、百站点”的党员志愿服务网络体系,为群众解决各类服务事项……在宁波,8000余名转业军官在担当奋进中挥洒激情,展现先锋形象。
军创企业家:逐浪商海立潮头
“宁波军创”何以扬名?一组数据是无言的答案:2024年,全市4.7万户退役军人经营主体总产值3000余亿元,带动就业20余万人。
“钓鱼博士”丁少春正是“宁波军创”的一分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博士丁少春退役后带领团队研发的SW-375高分辨立体成像声呐,通过全国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成功进军海外市场。
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丁少春靠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博士,丁少春拥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渴望,是血脉中涌动的动力;作为一名军人,突破“卡脖子”问题给国防军工发展造成的制约,是不容辜负的使命。
“以前在部队搞科研,大家为攻克难题,经常是通宵达旦‘泡’在实验室,就连周末也不例外。”部队的历练,铸就了丁少春坚韧的意志,这也是他能够在市场中创出一条新赛道的关键。
和丁少春一样,“行动狂人”程归兵同样一身韧劲。程归兵曾是一名特种侦察兵,退役后投身制造业,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创办了宁波轩诚机械有限公司,后又创立宁波诠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巡检机器人、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短短几年,公司就推出了包括隧道巡检机器人、移动式预警巡逻机、地下综合管廊机器人等行业创新应用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护栏机被列为全省首台(套)。即便如此,程归兵还是常把“觉得自己不行”挂在嘴边,一直保持学习的态度。
他说:“因为我是当兵出身,所以我永远觉得我不行,在技术创新中,我一直在寻找谁的技术做得更好、更领先,就去把团队或技术引过来,为我所用。”如今,程归兵的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00余项知识产权。
放弃稳定的工作辞职下海,用向亲友借来的35万元买下濒临破产的冰箱配件厂,面对困境坚决不使用劣质材料……宁波巨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建明凭着一身“硬骨头”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用心造品质,用新赢未来。”在崔建明这里,产品品质永远摆在业务量之前。冰箱磁性门封涉及食品安全,在原材料选择方面,崔建明不敢马虎。“别人用几千元/吨、不符合标准的材料,我用12000元/吨的食品级材料。”正是对品质的坚守与较真,崔建明将冰箱门封这一细分领域做到了行业前列。
在办好企业的同时,崔建明也不忘初心,力所能及回馈社会,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机会,为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提供帮助。
正是像丁少春、程归兵、崔建明这样的军创企业家,共同擦亮“宁波军创”的闪亮名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动能。
军休干部:老骥伏枥践初心
军队离退休干部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国家、军队的宝贵财富。
2022年,宁波成立全省首家军休老年大学,并以军休老年大学作为精神文化教育主阵地打造“红烛思政”系列产品,让军休干部在丰富生活的同时继续发光发热。
翻开2024年的时间卷轴,军休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
4月10日,宁波市军休老年大学“红烛思政”讲师团队的三位军休干部崔平均、柳君、俞明钟,给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上了一堂以“弘扬英雄精神,守护平安中国”为主题的思政课。
“我觉得我就是有责任把这些讲给大家听。”秉持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初心和使命,来自“红烛思政”讲师团队的三位老战士始终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军旅情怀和红色信仰。他们用最平实的话语讲述最热血的故事,用最质朴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
“七一”前夕,宁波市军休二中心的军休干部结合自身优势,自编自导自演“清廉军休薪火相传”情景剧,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维度与意义深度。
7月13日,王仁德和高鸣山两位军休干部在黄鹂休养所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上了一堂题为“坚守初心喜迎八一”的爱国主义宣讲课。两位老同志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自己从军的历程,让在场的学生深受感动。
“八一”建军节前夕,抗美援朝老战士樊金然、爱心助学老人胡瑞芝、全国三八红旗手赵秀洪等7名军休干部更是走进演播室,坐上主播台,分享自己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和感悟,精彩纷呈。
……
“学到老、干到老,一直走下去、走到目的地为止”是樊金然的座右铭。作为红色宣讲团的一员,樊金然多次进机关、学校、社区开展红色宣讲。他还在家族中订立“家风六条”,教育后辈要“始终把为党为人民工作放在第一位,永远跟党走,听党话”。
离休后的胡瑞芝,出任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及高塘休养所书画协会会员,经常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做人不能忘本,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困难孩子上不起学,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胡瑞芝说。她与老伴先后资助了300多名孩子,资助金额高达260万元。
将自己毕生的宝贵经验分享给社会,是很多军休干部的愿望。而他们,也正用实际行动将愿望变为现实。
退役军人志愿者:用心用情办实事
从“橄榄绿”到“志愿红”,一群群退役军人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成为甬城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鄞州区,一支名为“Yi家人”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正以创新的模式引领着志愿服务的新风尚。开展国防教育、敬老助残、应急救援、健康义诊、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Yi家人”志愿服务队下属共有1500余名注册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时长达27.4万小时。
“三年时间,我们走街道、跑农村,上门寻访老兵,收集一手资料,打造了一个集音像、史料、口述史为一体的红色资源库。”“Yi家人”志愿服务队打造的永恒的记忆——退役老兵红色传承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红色故事”“红色访谈”“红色研学”“红色集市”等形式,让红色文化通过云端“跨时空”“破地域”,获得宁波市第二届“邮储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在海曙区,四叶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以专业服务温暖着每一位退役军人的心。“每一次入户服务,不仅仅为退役军人送去温暖、送上敬意,也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年轻人带来修身正心的机会。”队员感慨道。
四叶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发起的“亮居微改”——海曙西部高山困难退役军人居室修缮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链接社会力量,改善居于老旧偏远区域退役军人的生活环境。
在北仑区,北仑浃江知行社“八一吧”老兵互助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便以“知、行、助、融”为服务宗旨,深入社区,为高龄、孤寡、重病和生活困难的退役老兵提供贴心服务。
“我们不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他们的家人。”互助团的骨干成员如是说。通过“八个一”子项目,互助团不仅改善了老兵的生活条件,还通过组织活动,让老兵重温军营时光,感受那份属于军人的荣誉感。
目前,全市共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750支、志愿者约1.1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5万次。
2022年8月,“甬尚老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获第七届浙江省慈善奖志愿服务奖。2024年10月,在浙江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来自宁波的四个项目分别斩获金奖1个、银奖2个、优胜奖1个。
每一个奖项,就像是一枚“军功章”,是退役军人在志愿服务“新战场”做出的卓越贡献。
轮值站长:服务基层不停歇
如何破解基层退役军人服务阵地“人气不足”“力量不强”等难题?宁波创新推出“轮值站长”制度答好这一考题。
在慈溪市宗汉街道史家村退役军人服务站,66岁的史正军忙里忙外,处理退役军人相关的各项事宜。
2016年,他在慈溪市史家村组织成立全省首个村级“军人之家”。“军人之家”于两年后升格为退役军人服务站,2019年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2020年,史正军退休了,但服务老兵并未停歇。他创建慈溪市宗汉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史班长工作室”,不断创新崇军拥军新模式。
“战友们倒了下去,我活下来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史正军说,告慰牺牲战友的最好方式,就是竭尽全力为老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这,也是他退休后还如此拼的原因。
征兵季时,史正军忙着在村里宣传征兵入伍政策,为适龄青年参军入伍释疑解惑;退役老兵遇到办理兵龄补贴等问题时,他往返于各部门之间查阅资料、沟通协调。
2023年,完成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任务后,史正军马不停蹄走进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育才中学、周巷镇中心小学等,传播弘扬亚运精神,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根植青少年心田。
退役军人李建平自从当上江北区慈城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后,经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问题。
“2021年,慈城镇成立了以军嫂、兵妈、女军人为主力的慈尚军嫂志愿服务队。不少军嫂通过志愿服务队和我们服务站找到了满意的岗位。”李建平说,这支队伍还获评了2022年“江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队”称号。
在轮值站长岗位上,李建平积极践行“甬尚老兵·北岸情深”“十小”工作法,深化常态联系,守好“轮值岗位”,做好辖区内退役军人走访慰问、来访接待、学习交流、政策宣讲、困难帮扶、信息登记和光荣牌悬挂等“规定动作”。
一个个干实事的“轮值站长”,带来一股股坚实力量,助力基层退役军人服务阵地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目前,全市已有2万余名“轮值站长”上岗履职,协助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处理日常事务30余万件次,为退役军人解决急事、难事12万余件次,服务人数累计50万人次。“轮值站长”经验做法得到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兵教师:校园任教育桃李
床上的被子被叠成“豆腐块”;洗漱用品整齐地放在架子上;宿舍里几乎看不到杂物……走进宁波技师学院学生宿舍,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军旅风”。
眼前的一幕,是“兵教师”王成志和战友共同努力的结果。2023年,王成志从东部战区海军某部队退役,之后成为宁波技师学院的一名驻校德育教官,负责做好日常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他一起并肩的,还有其余17名退役军人。
能够成为一名驻校德育教官,对王成志来说,多少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2022年,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若干举措》,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
退役军人的政治信念坚定、责任感强烈、作风素质过硬,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上有着独特优势。为此,我市多地推出“兵教师”岗位,让退役军人在全新“战场”大展身手。
退役军人想要真正融入校园、管好学生,并非一蹴而就。从小在自由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一开始压根不吃教官们的管理模式。“我们也动了不少脑筋,尤其是在卫生和内务这一块,最重要的还是把握一个‘度’。我们也不会用部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但基本的生活习惯还是要养成的。”王成志说。
除了担任军训教官改变学生精神面貌,当“宿管”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王成志还操心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他用在部队当侦察雷达操纵员练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蛛丝马迹,防患未然。
“一个教官大概要负责200个学生,每周都会找学生谈心、谈话三五次,有时是单独谈,有时是跟一个宿舍聊。”王成志说。想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王成志未曾退缩。
相比与部队的条件艰苦,还有什么困难是他克服不了的?对于那些低年龄段的学生,王成志和战友通常采取“严中有爱”的方式管理;对年龄稍长的学生,则采取“爱中有严”的方式。“尤其是像那些要参加集训打比赛的孩子,很多人因为能力强,难免性格中有几分‘傲气’,这个时候,平时严厉的教官,更多扮演的是‘守护者’的角色,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多关心他们。”他说。
“学生中有未成年人,做好德育工作,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辈子。”对于这项工作,王成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和战友不断增强知识储备,积极探索退役军人进校园的“边界”,在做好国防教育、红色思政课程的同时,希望通过社团课程的形式,组织开展军事知识、格斗技巧的学习。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广大退役军人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滨海之地,正续写新的荣光,展现新的“戎光”,让宁波的双拥招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