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金鹭 孙佳骏
通讯员 吴铁 胡立琼
清晨,薄雾如纱。慈溪市胜山镇红菱基地红菱种植户岑旭炯划着木质菱桶,在碧叶连天的红菱塘里穿行。指尖拨开水面,探入盘子般的叶底,轻轻一拧,一颗颗紫红透亮的四角菱便落进桶内。
“现在一天能采200斤,合作社直接收,不用愁销路。”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眼里映着晨光,也映着满塘生机。
种菱的日子,藏着说不尽的辛劳,却也浸着盼头。
春分前后,足足一个月,他们支起菱桶,用竹铲将塘泥里外翻整。等清明的雨落透了,一簇簇刚冒头的菱苗,要及时分到塘河各处。七月底,头茬红菱该摘了,凌晨就得开工。十月,最后一批红菱摘完,他们又要选种,为第二年做好准备……
双手被菱角划出细密伤口、腰杆累得直不起来是常事,但岑旭炯总说“值当”:“红菱亩产收入比种玉米、花生高不少。”
只是,这水下生长的红菱,对环境向来“挑剔”。
“水质好不好,红菱最知道——水差一点,产量立马降一截。”岑旭炯的话里,藏着过去多年的无奈。
他承包的塘河曾因常年淤泥堆积,河道浅窄,三四亩菱塘只能“靠天吃饭”:雨少了,菱苗干得打蔫;雨多了,河水漫过菱叶,菱角产量大幅下降。 2011年夏天的干旱,至今仍是他心头的疤。“那年宁波连着几十天没下雨,本就浅的河道露出了河泥,大片红菱干得发黑,还没来得及收几茬就绝收了。”岑旭炯回忆。
看着干裂的塘泥,他曾无数次对着河道发呆:“要是水能深些、清些就好了。”可河道清淤,不是个体农户能承担的。
转机,始于八年前胜山镇的一场河道治理。镇政府创新推出“以水养菱、以菱护水”模式,投入资金对辖区塘河开展清淤疏浚:抽走沉积多年的黑臭淤泥,拓宽加深河道,让死水变活水。
当看到清淤后的塘河时,岑旭炯忍不住蹲下身掬起一捧水:“这水清亮得能照见菱叶,红菱肯定能长得好!”
河道改造后,最浅处仅十几厘米的浅滩,变成了一米多深的活水河道;种植户在岸边装上了抽排水泵,雨天及时排涝,旱天抽水补灌。“打那以后,再没怕过连日干旱,红菱产量一年比一年稳!”岑旭炯的笑容里,满是踏实。
红菱的“好日子”,还不只水质改善这一桩。为解决菱农“卖菱难”的问题,胜山镇牵头成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收购农户采摘的红菱,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以前凌晨摘完菱,得赶紧运去市场叫卖;现在卖给合作社,一斤能给到12元,省心又赚钱!”算起收入账,岑旭炯的眼角眉梢带着笑意。
销路稳了,底气足了。岑旭炯把红菱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在菱塘边承包了耕地,种上土豆、玉米,搞起“菱粮轮作”,家庭收入节节攀升。如今,一年光卖红菱就能进账四五万元。
红菱产业“蒸蒸日上”,还意外带火了乡村旅游。每到红菱上市季,抖音、小红书上的菱塘采摘视频总会刷屏,吸引宁波城区的游客专程赶来。“周末最多一天来十几拨人,小朋友坐着菱桶体验采摘,临走还能免费带走自己摘的菱角,玩得特别开心。”岑旭炯说,镇里举办的红菱采摘活动,更让这片菱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胜山塘河两岸,一天到晚都是热闹景象:清晨,采菱人的木桨划过水面,泛起涟漪;午后,游客的欢笑声与菱叶的沙沙声交织;傍晚,合作社的收货车满载红菱驶过,留下一路丰收的印记。
这一切的起点——胜山镇每两年开展一次的河道治理,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全镇红菱种植面积已有1000余亩,带动200余户菱农增收,红菱亩产量较治理前提高10%!”胜山镇人武部副部长耿志宏介绍。同时,该镇还通过红菱养殖,吸纳了2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治水—以水兴菱—水菱相融”的良性循环。
“这水啊,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岑旭炯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