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村的“建设”之路

扫码看视频

记者 孙佳丽 孙佳骏

“以前这里是塑料厂,吵得很。”“这里原来是公厕,现在是网红打卡点了。”“这个正在推平的地块,先前是个牛棚,很快要变成小公园了……”

行走在鄞州区东钱湖镇建设村陶麓街区,村民朱春宁指着沿街的白墙黛瓦,对它们蝶变前的模样如数家珍。

他在村子里出生,至今已生活50多年,未来还打算在这里养老。他对以前的村子有多“嫌弃”,就对如今的村子有多满意。

提到8年前的建设村,朱春宁脑海中的画面有高耸的围墙、乱堆的垃圾,还有杂乱交错的“空中蜘蛛网”,耳边充斥着五金、塑料加工等工厂运作时的噪声。

那时候的建设村常住人口缩减到700人左右,年轻人走得差不多了,外来客也不愿踏足,整个村子显得暮气沉沉。

“我们村环绕山体而建,一面临湖,传说范蠡和西施就曾在这里隐居。有独特的山水禀赋,有悠久的人文历史,难道任由村子败落?”朱春宁不甘心,其他村民也不甘心。

于是,他们开始改变。前期,村子经过老墙门修缮、“三线”落地、石板路修复、污水纳管,环境大变样。2023年,村子引起东钱湖投资集团的注意。陶公岛建设村未来乡村项目于2023年7月启动,2024年11月开街迎客。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参与改造的人才懂。

朱春宁常被拉来做“急先锋”:村民对旧改政策吃不透,他就掰开揉碎,一条条讲清楚;改造过程有噪声,他就上门拜访,挨家挨户劝说;孤寡老人、独居老人需要租房、搬家,他有空就去搭把手……做着做着,他快变成村里公认的“老娘舅”了。

村子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道路开阔了,空间敞亮了,环境干净了,水质清澈了,空气清新了……现代建筑与古老村落交融,“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变成生活实景,脚步所至、行车所过、目光所及皆能成景。

旅游人气因此汇聚,村子开始展现勃勃生机。“天气适宜、人气最高的时候,0.125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挤进3万余名游客,一个周末的旅游收入就能达到数十万元。”朱春宁说。

王建华还没捕捞上来的鱼虾,早早被附近的餐馆预订,收购价还不停上涨;傅志娣没想到熏鱼的老手艺,让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还是忙得脚不沾地;忻亚培每天制作一桶木莲冻放在无偿使用的共富摊位上卖,没多久就销售一空……

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朱球说,以前村民每年的分红不会超过1500元,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一口气增加120多万元,给每位村民的分红达到历史新高,未来还会更高。

建设村村委会呼吁、引导更多村民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发掘更多有文化味和乡土气息的新业态,把村子的故事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跟着朱春宁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看到,路过的村民总是笑盈盈的。

微风轻拂下,这幅充满幸福感的乡村共富画卷在不断延伸。

2025-08-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2900.html 1 3 建设村的“建设”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