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儿女”崔得龙:

和乡亲“水乳交融”,做共富“合伙人”

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展馆外景。 (郭婷茜 摄)

崔得龙向记者介绍全自动饲料生产线。(史米可 摄)

莒南县是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所在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大店正式成立。(史米可 摄)

扫二维码,看甬派相关视频访谈。

见习记者 郭婷茜

记 者 史米可

宽敞的车间内,机器轰鸣,饲料倾泻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山东临沂华益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得龙头戴安全帽,弯腰捧起一把散落在地的饲料,捻在指尖细细察看。

这条全自动饲料生产线,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是附近乡亲的生计所在。

2011年,在部队历练5年的崔得龙退役返乡。虽然离开了军营,但他始终牢记军人的担当与使命。“当时受部队教育,就想着回家干点事,和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他说。

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红色血液永远流淌。崔得龙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是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所在地。80多年前,莒南人民踊跃参军,同仇敌忾,这里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的崔得龙,一直被沂蒙精神滋养和熏陶。

返乡后,崔得龙跟着父亲做饲料代销,骑着三轮摩托车走村串户、送货上门。部队培养的敏锐观察力让他注意到,周边乡镇的养殖业规模正不断扩大,饲料品质成为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

“行情会有波动,但高品质的饲料,是养出健康牲畜、保证效益的关键。”经过走访考察,崔得龙决定投身饲料生产,通过把控原料、研发配方,为养殖户提供高品质的饲料。

可在乡亲们眼中,这个骑三轮摩托车的年轻人要建厂,像是天方夜谭。

“不干成,不回头。”崔得龙不给自己留退路,说干就干。2014年,工厂开工建设,却很快遇到资金瓶颈——地板砖要铺、钢筋要焊、外墙要粉刷,新设备的价格高得让人望而却步,处处都要花钱。

为了节省开支,崔得龙几乎变成了“全能工人”。“地板砖我自己去厂里拉,钢筋自己焊,外墙也是我爬上去刷。”他站在厂房前,边比画边说。

买不起新设备,他先用小型机械替代,同时辗转于山东的二手饲料设备市场。“看到合适的,当天就装车,拉回去调试。”回忆起那段并不轻松的日子,崔得龙笑了笑。

在最困难的时期,乡亲们伸出了援手。厂房搭建时,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心协力,帮我把厂子建了起来。”崔得龙感慨道。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支前出力,用行动书写了军民生死与共的深情。80多年光阴流转,沂蒙老区的乡亲们仍保留着这份干劲与凝聚力。

崔得龙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支持。工厂投用后,他给村里的养殖户送去饲料,成为乡亲们可靠的共富“合伙人”。

那段时间,崔得龙经常走进乡亲们的兔棚、猪舍,弯下腰摸一把饲料、闻一闻气味。

“湿度太大,容易发霉。”“这批配方再调一调。”一边试、一边改,饲料的品质在反复调整中日趋稳定,养殖户牲畜的成活率和出栏率也逐步提高。

养殖户将牲畜饲养情况及时反馈给崔得龙,这为崔得龙提供了宝贵的样本数据。

精心配制的饲料,在村里逐渐有了好口碑,但如何让饲料“走”出村子,拓展更多客户,成为崔得龙必须直面的问题。

“想要多卖,还得多跑。”行业里的老话,成了崔得龙打开市场的指路牌。

“曾经有个客户,我跑了9趟都没谈成合作。”长途奔波、屡次被拒,让他一度感到迷茫。可想到先辈们在极端困境中都能咬牙坚持,他很快调整心态。“我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

崔得龙常说自己是“沂蒙儿女”,骨子里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儿,始终推着他向前。

拎着样品,崔得龙第10次驱车前往。“那天我刚进门,对方就笑着说‘来啦’,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回忆起那段奔波推销的日子,崔得龙眼里闪着光,“辛苦是辛苦,可换来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如今,厂里已建成两条全自动饲料生产线,去年共生产配合饲料约10万吨,实现销售额约2.5亿元。客户不再局限于周边乡镇,产品销往江苏、浙江、福建、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企业不断壮大,崔得龙始终不忘“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在家门口上班,能挣钱、能顾家。”在饲料厂干了近10年的叉车工高安来感触颇深。过去他常年在外务工,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如今,每月稳定的工资、“五险一金”、免费的食堂和员工宿舍,让他觉得日子有了盼头。像高安来这样的本地员工,目前厂里已有40多人。

在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的同时,崔得龙还热心公益事业。

今年春节,崔得龙带着年货和祝福,第三次走进莒南县石莲子镇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艳华仍记得去年10月崔得龙第一次来时的情景:“当时,大卡车上整整齐齐码着40箱牛奶和40床太空被。”物资送到老人手中时,他们紧紧拉住崔得龙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

崔得龙关心养老院里的老人,也牵挂着乡亲们。“以前晚上出门靠打手电筒,走路心里不踏实。”汀水西村党支部书记张中法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没有路灯,是崔得龙和两家企业出资,才安装了第一批太阳能路灯。

“今年有些路灯坏了,他又自己掏钱买了30盏,村里老人都念着他的好。”张中法说。

崔得龙还拿出10余万元资助家人重病、急需帮助的战友,为镇上的孤困儿童和退役军人送去礼品……这些事,映照了他常说的那句话——能帮一点是一点,能做一点就做一点。

从乡亲们的无私援助,到崔得龙的反哺家乡,“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自80多年前扎根至今,依然生生不息,激励这片红色土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希望。

人物简介

崔得龙,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石莲子镇人。2011年退役后回乡创业,现任临沂华益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想对您说

作为退役军人,我虽未经历烽火硝烟,但带领乡亲们致富,就是新时代我必须打赢的仗!

山东抗日根据地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毅然决然地在全省各地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创建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东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孕育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大店正式成立,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唯一以省为建制的、完整的抗日根据地。

记者手记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莒南这片土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80多年前,“沂蒙儿女”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把小家融入大家,用奉献与牺牲抗击日军入侵。

岁月流转,精神不灭。走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村民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正是沂蒙精神在当代的鲜活注脚。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路。

在崔得龙身上,既能看到创业者的坚韧,也能感受到一名退役军人反哺桑梓的初心与责任。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带动和帮助了多少人。”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从守护家园到共谋发展,沂蒙精神在时代变迁中从未褪色。它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镌刻在一代代奋斗者的身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力量。

2025-08-27 “沂蒙儿女”崔得龙: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2799.html 1 3 和乡亲“水乳交融”,做共富“合伙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