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莉萍
汽车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行驶,道路两旁的板栗树上,绿色的栗苞三五成群,像依偎在一起的小刺猬。
在河北唐山遵化市西下营满族乡双义村的板栗示范基地里,白嘉琦剥开一只带刺的栗苞,露出了里面浅黄色的板栗。“栗子8月底才成熟。等栗苞自然开裂,栗子变得褐红光亮时,就能采收了。”话语间,他黝黑的脸庞上透着军人特有的沉稳,眼神里带着军营锤炼出来的坚定。
白嘉琦今年24岁,是一名“00后”。当许多同龄人还在享受“象牙塔”里的安稳时光时,他已挑起了乡村板栗产业发展的重任。
1年前,这位有着5年军龄的退役军人脱下军装,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他出生和成长的大山里,接过父亲白凤利手中的板栗产业。从种植、采收到加工、销售,他全身心投入这片土地,致力于将家乡的板栗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白嘉琦上中专时学的是护理,是班上少有的男生,完成毕业实习后,医院很想挽留他。然而,生长在长城脚下的他,心中早就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太爷爷被日寇抓去当矿工的苦难经历,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肆意屠杀民众,霸占厂矿,掠夺财物,导致唐山人口直接伤亡超过3万人。“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火箭军后勤装备操作手。5年的军旅生涯,磨砺出他钢铁般的意志。
板栗产业是西下营满族乡的富民支柱,全乡板栗年收入超过1亿元。白嘉琦的父亲白凤利是遵化市优秀党员,这位“能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社员及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1600多万元,帮助11户农户脱贫。
白嘉琦年轻的心也曾向往远方。然而,当他看到父亲挥竿打栗的动作日渐迟缓时,心中突然感到一阵沉重:“父亲已经快要扛不动了,这担子,我得接过来。”
“栗栗皆辛苦”是板栗采收季栗农的真实写照。白嘉琦刚退伍,日子就被高强度的劳作填满:凌晨四五点,带着馒头进山,潮热的山林里,穿多了汗流浃背,穿少了被蚊叮虫咬,他只顾着弯腰捡拾掉落的板栗,动作麻利得如同执行搜索任务;下午,设摊收购、称重、验货、记账,和村民交流储藏技巧;傍晚,马不停蹄地将板栗送进冷库保鲜,交替感受着库内的寒冷和室外的酷热,全靠部队练就的“铁身板”硬扛。
整整一个多月,白嘉琦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支撑他的不仅是军人的坚韧,更是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
板栗深加工区,警戒线明确划分出多个功能区域,小推车等物品整齐排列,整理、清扫、安全等六项管理要求一目了然,这是白嘉琦引入的部队6S管理模式。“遵守规则是底线,尤其是食品安全,再严苛的操作规范也必须执行!”他指着墙上的标识牌说。
生食与熟食分区存放,工具使用后必须归位,温度与湿度均有量化标准……这些曾经让工人觉得繁琐的规定,在白嘉琦的示范带领下逐渐成为大家的习惯。“厂区整洁了,磕碰减少了,大家慢慢就理解了。”
在生产线上,栗子经过自动包装后,还需通过自动称重和人工复秤两道关卡。每袋标准重量为45克,误差超过1克,就得重新包装。白嘉琦说:“‘西下营板栗’是河北省唯一的板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这是国家给予的荣誉,品质控制必须严上加严!”他深知,小小的板栗不仅是农产品,更是西下营的金字招牌、乡亲们的致富希望。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西下营板栗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收购价格也比周边地区高出很多,真正让“好品质”变成了“好收益”。
父亲习惯沿用传统方式稳扎稳打,而白嘉琦则善于运用科技和短视频这两大“法宝”。在板栗园管理方面,他熟练运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在销售策略上,他敏锐意识到城市消费者对食品来源和生长过程的关注,决定拍摄从修剪树枝到果实成熟的各个环节。为此,他专程跑到杭州,在浙江大学上了15天的电商运营课程,构思着“晨露打栗”“栗花绽放”“板栗加工”等一系列有意思的主题内容,打算今年栗子成熟时,在栗林里搭建直播间,让网友见证板栗“从枝头到舌尖”的全过程。
白嘉琦还计划邀请退役的战友,一起在直播间讲述发生在西下营土地上的抗战故事,既能解决战友的就业问题,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满树丰收、满口甜糯,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就得凭着一双手的勤劳,把板栗种好、把品质做优,让西下营的土地更富饶。”
“每年能多挣三四万元。跟着嘉琦干,就像跟着靠谱的班长,心里踏实。”双义村48岁的村民刘海彬笑着说。一旁的白嘉琦,眼神愈发坚定:“我就是要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干革命艰苦卓绝,我们这辈人吃这点苦,不算什么!”白嘉琦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西下营是全国闻名的“四十勇士”之乡,1955年,40名荣复军人载誉归乡,带着军旅淬炼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将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播撒在乡村田野。在热火朝天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们冲锋在前,成了带领乡亲们奔向好日子的“火车头”。
如今,年轻的白嘉琦正用稚嫩却坚实的肩膀,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赛道上,写下属于“00后”的奋斗新篇。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建立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八路军以冀东为中心,驰骋长城内外,浴血奋战,逐步向热河、辽西发展,故先称冀东、后称冀热边和冀热辽军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根据地军民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记者手记
军营的印记刻在骨子里,板栗的甜糯浸润着青春。栗树林里,“00后”青年白嘉琦正用军人的坚韧与青春的闯劲,在燕山脚下续写着新一代的奋斗答卷。
这位脱下军装的“兵哥哥”,回到浸透先辈血汗与荣光的土地开启“双重坚守”:在守护家乡产业薪火的同时,也守护冀东抗战的精神火种。当他在收购点与村民细算收成,用部队6S管理法重塑深加工车间操作流程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名“00后”青年对乡土责任的郑重接棒。
作为“新农人”,他正用创新重构传统农业:用无人机高效喷洒农药,将军事化管理引入加工环节,更把红色记忆转化为电商流量。这些实践,正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的生动注脚。
板栗树年复一年挂满果实,而白嘉琦这份滚烫的青春,正让大山深处的致富故事,焕发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人物简介
白嘉琦,河北遵化人,退役军人,唐山市诚达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河北诚达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遵化市利满缘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我想对您说
先辈们,请放心,我们这代人不会辜负这片土地。
等板栗丰收时,我会在直播间告诉所有人:今天的好日子,是你们用命换来的;明天的好日子,我们会用实干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