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方毅瑜 李洁 琚海燕
早上8点,76岁的吴志毛又来到镇海蛟川街道青枫镇红邻里中心楼顶,钻进“空中枫园”操持农活。“空中枫园”是一片菜园,面积不大,居民种的东西却不少,番薯、豆角、扁豆、紫苏挤得满满当当。“三分种,七分管,马虎不得!”老吴这名都市“农夫”拎起水壶,怡然自得地浇起了水……
老吴就住在青枫社区,电梯“一键直达”18层楼家门口。他常常站在阳台上,远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倏忽之间心里还有种“不真实感”:这日子,真变了!
“我小时候的家,是用茅草盖的。”老吴是南洪村人,当年棉丰、南洪一带13个村子以种棉花为主,粮田稀少,“最怕遇到连续的雨天,茅草屋里盆盆罐罐齐上阵,滴滴答答接雨水”。
1988年,老吴和妻子咬紧牙关,掏空家底,又向亲友借钱,硬是凑了1.2万元盖房子。三间新瓦房立起来了,实木八仙桌摆上了,村里少见的电视机也搬进了屋。
转眼,儿女长大了,老吴的瓦房也跟着“长了精神”。2012年,在儿女的帮衬下,瓦房翻新,外墙刷得雪白,屋里铺了亮堂的瓷砖,还隔出了像模像样的厨房和卫生间。“有院子、有阳台,很开心。”老吴的语气里,仍洋溢着当年那份满足。
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前些年,拆迁的消息传来,老吴对新家充满了期待。分房抽签,装修入住,老吴搬进了青枫社区青枫雅苑小区。站在新家透亮的落地窗前,他一度有点恍惚:住这样的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老吴赶了一下时髦,给新家装上了智能指纹锁、自动升降衣架,客厅里的液晶电视机连接着网络盒子。“钥匙不用带,想看啥节目就点啥,生活真惬意。”他眉开眼笑。
惬意的,不只是从“陋室”到“安居”,还有“宜居”和“乐居”——
过去村医难找,老吴半夜有急病只能硬扛。现在,社区医院近在咫尺,大医院也不远;以前进城,乘车得花两小时。如今,家门口就是地铁站,“嘀”一声刷老年卡,40分钟就到宁波市中心……“今年,社区还引进了春风市集,买菜、吃早饭,方便得很。”老吴说,日常小事变得省心省力。
看着家园一天比一天好,老吴的心也热乎起来,总想为这里添把柴火。他是个门球迷,搬来时愁没地方打球,便试着跟社区提了一嘴,没想到社区上了心。没多久,新建的邻里中心顶楼上,冒出一个标准的“空中门球场”。如今,这里成了附近门球爱好者的“地盘”。
当社区计划在邻里中心顶楼为居民开辟“空中枫园”时,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吴主动请缨,当起了“技术顾问”。
从整地选种到搭架防虫,他拿出了看家本领,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将“空中枫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和以前伺候庄稼一个道理,都得用心!”
地铁呼啸,画出了老吴崭新的生活圈;社区医院的灯光,守望着他和居民的健康;邻里中心的球场、菜园,让晚年时光暖意融融……老吴的三个家,就像一部微缩的城市发展史,最终绘出了百姓生活最动人的底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