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方素莹
昨日早上8点刚过,阳光洒在鄞州区姜山镇联荣村的田埂上,联荣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热闹非常。“汪医生,快帮我看看这腿!”“小汪啊,我这几天头晕得厉害……”诊室门口,村医汪俊被一群大爷大妈包围了。
见记者来访,几名老人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起来。69岁的王阿姨说:“我们全家人的健康都托付给汪医生了,比去大医院还放心。”
这份信任,源自汪俊13年的坚守。
时间回溯到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汪俊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成为鄞州区的一名村医。然而第一天到姜山镇蓉江村卫生室报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低矮的平房,昏暗的诊室,仅有的医疗设备是“老三件”——听诊器、水银血压计和体温计。这一切与想象中的现代化医疗相去甚远。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小路上挨家挨户走访,晚上回家发现胳膊都晒脱皮了。”汪俊摩挲着手中的听诊器回忆道,“当时真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然而,村民热切的眼神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逐渐找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13年间,汪俊辗转三个村卫生室,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乡亲们信赖的“健康管家”。
50多岁的李阿姨在丈夫患癌去世后一度抑郁,汪俊耐心开导,还帮她联系了大医院的精神科专家。经过专业治疗,李阿姨渐渐走出阴霾。此后,李阿姨将汪俊视作最贴心的忘年交,一有什么心事,就主动通过微信向他诉说。
在汪俊看来,当好村医不仅要医术过硬,更要懂得倾听。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村民拉家常,谁家有什么病史、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他都了如指掌。
在联荣村,90多岁的何大爷是汪俊最牵挂的“老病号”。2018年调任到此的第一天,汪俊就在上门随访时注意到了这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并主动承诺定期上门服务。这一坚持就是7年,汪俊每两周上门看望何大爷,量血压、测血糖、送药,风雨无阻。就在几天前,何大爷用颤抖的手写下一封感谢信:“小汪比亲儿子还贴心。”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老人最真挚的心声。
在宁波,像汪俊这样的大学生村医越来越多。他们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农村,用青春守护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