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博物馆”

方寸之间,阅见千年

云龙镇陈黄村“一平米博物馆”。(王博 应于波 摄)

横溪镇“一平米博物馆”。(王博 郑拓 摄)

咸祥镇金石“一平米博物馆”。(王博 顾一伟 摄)

东胜街道宁波二号桥市场“一平米博物馆”。(王博 任赛帅 摄)

以牙雕鹰首为元素,中海幼儿园举行大班毕业展。(王博 王婉菁 摄)

孩子们参观明楼街道缤丰社区的流金岁月“一平米博物馆”。 (王博 陈梦妤 摄)

孩子们参观位于宁波K11艺术购物中心内的“一平米博物馆”。 (王博 倪馨怡 摄)

鄞州万达广场“一平米博物馆”。 (王博 凌沪琼 摄)

韦能女赠送当年的店招。(王博 任赛帅 摄)

记者 王博 鄞州区委报道组 徐庭娴 通讯员 应于波

假日午后,到社区的“一平米博物馆”欣赏本土非遗项目,近距离了解非遗技艺的鬼斧神工;周末闲暇时,在这个小小的艺术馆里与文物来一场近距离对话,聆听这些“老宝贝”的故事,从馆藏资源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近来,鄞州“一平米博物馆”频频出圈,成为不少市民见世面、长知识的好去处。

方寸之间,阅见千年。目前,鄞州已开放各类博物馆32座,拥有4个国家级、22个省级非遗项目,人均博物馆拥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些博物馆,浓缩历史、连接古今,为“一平米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此举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色、专业、贴近群众等特点,巧妙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零距离互动。”鄞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全省创新推出“一平米博物馆”,截至今年8月中旬,该区已推出“一平米博物馆”28个,涵盖“羽人竞渡”“海丝奇珍”等多个主题。

A

“小而美”,

以微空间撬动文化传播

前不久,横溪镇“一平米博物馆”正式开放。该馆结合海丝文化遗存,现场展出战国铜削、东晋越窑青釉四系鸟钮瓷盖罐两件仿制品,让人们感知横溪历史文化之美。

该馆特别配备了AI文物讲解员,为观众讲述文物的背景来历、造型特色及实际使用。横溪镇党委委员李玮说:“简单的展示互动,几分钟的驻足停留,就能让人们了解一段历史,聆听一段文化故事。这就是我们这个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以微空间撬动文化传播,打造“小而美”的展览新场景。这些“一平米博物馆”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巧妙地嵌入社区街巷、商圈公园、商务楼宇、学校幼儿园等微空间之中。

社区里的“一平米博物馆”,成为扎根生活的文化驿站。在邱隘镇明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小小的空间里精心陈列着多件青瓷文物仿品,并配备互动体验装置,让孩子们轻松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由福明街道与宁波博物院联合打造的“一平米博物馆”在福屿·堇书房正式对外开放,馆内不仅有以唐越窑青釉瓜棱瓷执壶为原型的冰箱贴,以河姆渡文化典型器物——牙雕鹰首为原型的水杯,还有“福明有礼”系列产品。东郊街道竹文化“一平米博物馆”已于今年6月落成,馆内结合展板详细介绍竹编、竹雕的历史渊源,重点展示特色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让亲子家庭通过近距离观察工艺品细节,深刻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

商务楼里的“一平米博物馆”,化身潮流里的文化焦点。鄞州银行科技文旅支行紧扣银行场景特色,重点呈现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抗币”及相关文献资料,以“小空间”承载“大历史”,把红色金融故事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位于宁波K11艺术购物中心内的“一平米博物馆”以“三江潮涌 丝路瓷韵”为主题,展陈内容包括北宋越窑青釉浮雕对凤纹瓷盒、东晋越窑青釉弦纹双系瓷盘口壶、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越窑青釉划花双鹤纹瓜棱瓷执壶,通过精巧的木构设计和色彩运用,在方寸之间构建千年河海文明的立体画卷。

校园里的“一平米博物馆”,已然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知识宝库。中海幼儿园“一平米博物馆”以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呈现河姆渡文化典型器物——牙雕鹰首,用儿童视角解读文物,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生。宋诏桥小学“一平米博物馆”首次展出羽人竞渡纹铜钺和荷叶盏托两件仿制品,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宁波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越窑青瓷荷叶盏托通体釉色饱满青翠,盏托和杯盏浑然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

B

共建共享,人人都是“馆主”

“一平米博物馆”的诞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产物,从构思到落地,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群众的热忱与巧思。

东胜街道以“宁波二号桥市场”为主题打造的“一平米博物馆”,便是凝聚着邻里智慧的生动例证。69岁的韦能女曾在二号桥市场经营床上用品十余年,得知社区要建这样一座微型博物馆,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珍藏的老照片和当年的店招。那幅用布料制作的店招,见证了她的创业时光,也承载着一家人的温暖回忆。“往那一挂,别提有多拉风了。”赠送老照片和店招时,韦能女的眼里闪着骄傲的光。

鄞州万达广场的“一平米博物馆”以“要津义渡”为主题,展示了钟公陈婆、铜盆浦、周宿渡等渡口往事。这里的展品由宁波收藏爱好者“句余山房主人”提供。“好东西就要分享。”“句余山房主人”谈及此事时笑意盈盈,“能和大家共同欣赏这些宝贝,一起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温度,我打心底里觉得快乐!”

在下应街道“一平米博物馆”打造中,九旬老人应月秀发挥了大作用,不仅捐赠了她奶奶结婚时的陪嫁箜篮、篾席、盐埕,还为该博物馆内老物件的展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咸祥镇,有一座独具匠心的金石“一平米博物馆”。在该馆的打造中,当地政府组织学者开展了多轮研讨,精心策划布展。当地多位金石收藏爱好者也积极捐赠了一批印谱收藏。

位于明楼街道缤丰社区的流金岁月“一平米博物馆”,以多个翻译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为指引,展陈了一批现代军事模型和部队老物件。这些“宝贝”,绝大部分是党员王博捐赠的。王博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辖区青少年讲述国防故事,让孩子们从红色精神丰碑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前不久,在位于鄞州区塘溪镇卫生院儿保科走廊上的虫鸣万象“一平米博物馆”里,科普志愿者的讲解让小朋友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该馆展品以蝴蝶标本为主,不仅能缓解孩子们就医时的焦虑,更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对自然与科学的好奇种子。“当孩子的目光从针头移向蝴蝶翅膀,恐惧就少了一分。自今年初建成以来,这方小天地已接待1500多人次的小病人。”塘溪卫生院院长吴红兵说。

C

“小空间”,持续释放“大能量”

“一平米博物馆”,藏在社区角落、楼宇茶水间或是商场一隅,看上去并不起眼,却以“小容量”承载着“大意义”。它像一个个文化、文明的“微引擎”,用具体可感的物件、鲜活生动的故事,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文明有了落点,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提升的新载体。

连日来,鄞州各地的“一平米博物馆”活动不断,让这份“小而美”的效应持续扩散——

在地铁儿童公园站G出口处的“一平米博物馆”,每天都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驻足,欣赏书画作品、非遗手工艺品,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首南街道的“一平米博物馆”,宁波市钱币协会副会长王建明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将“浙东‘抗币’史”的微故事娓娓道来;在钟公庙街道欢乐海岸社区“一平米博物馆”,鄞州区区级文化特派员杨燚娜带领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一平米寻迹”文物修复体验计划,将陶瓷修复、钱币除霉、书画装裱、壁画分层制作等技艺拆解为儿童触手可及的实践课……

这些接地气的活动,让这些空间不再是静态的展示窗,更成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互动站”,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文明的践行者。

对此,鄞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评价,“一平米博物馆”以“化整为零”的巧思,把文化阵地嵌入社区、楼宇、商场的角落,用“文化+”让文化走进日常。它跳出“大而全”的传统模式,以小体量打破文化与生活的隔阂,让居民在买菜、午休、逛街时就能邂逅文化。这种“小而美”的载体,既方便群众参与,又让文化传承有了落点,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行华认为,“一平米博物馆”的价值在于让原本可能“藏在深闺”的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它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隔着玻璃展柜让人有距离感,而是把老物件、老故事、老技艺直接“安”在群众的生活场景里。这种“无界”的呈现,让文化从书本里、档案中“走”出来,钻进寻常日子的缝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每个人抬眼可见、伸手可及的一部分。

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表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博物馆除了利用馆舍空间,还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工作,以“博物馆大篷车”等形式,配合图文展板、文物保护体验等,将原本局限于博物馆内部的课程送至馆舍以外的社区和校园。这两年,随着博物馆“小而精”理念的兴起,宁波博物院与鄞州区探索将博物馆的固定展示阵地与流动宣教活动相结合,推出了“一平米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以固定空间的固定展项为基础和主阵地,面积不大,特色鲜明,配合相应的研学活动,迅速搭建起文化传播的基础阵地。

张亮还补充道,每件展品都是历史的“代言人”,绝不能仅简单介绍其出土年代与基本信息。可以这些文物为核心,邀请学者开展历史知识讲座,组织艺术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多元形式呈现。通过深挖文物内涵,拓展延伸相关知识,让“一平米博物馆”始终保持活力,真正成为大众汲取文化养分的精神家园。

2025-08-19 方寸之间,阅见千年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1373.html 1 3 “一平米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