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润四明,和美乡村入画来

——宁波文明乡风建设纪实

宁海县强蛟镇骆家坑村花海。

2025年宁波市“文明乡风润四明”系列活动。

小朋友在镇海三关六码头“手艺人部落”体验非遗技艺。

记者 徐丽敏

本文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答好这一关乎乡村“精神命脉”的时代考题?

以深化“千万工程”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引领,宁波把农村作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广阔舞台,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全面开展“我们的家园”行动,大力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走深走实,形成了一套可感可及、群众参与度高、成效显著的“实践手册”。

为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新路径,今年,宁波全面启动“文明乡风润四明”系列活动,大力实施乡音传播、文脉传承、风尚引领、善治共富、品牌打造等五大行动,推动文明理念深入基层、惠及群众。

文明拂乡村,乡村展新貌。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文明创新实践在四明大地蓬勃涌现,文明乡风如潺潺流水浸润田野阡陌,流淌出一幅物质富足、精神丰盈的和美乡村“样板图”。

以美塑形,绘就文明乡村新画卷

漫步于金峨村,青山环抱,宽阔的柏油村道两侧,现代化农居整齐排列;走进长岭村,峰谷连绵,鸟鸣水流,道路宽敞干净,农户门前整洁……在奉化乡村,这样的温馨画面十分常见。

变化,离不开一场提颜值、增气质的城乡蜕变计划。2020年,奉化区推出共建“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以和美、洁美、幸福为目标,发动基层群众改善提升乡村生活空间。

去年,在奉化区试点基础上,宁波全面开展“我们的家园”行动,立足基层有为,坚持共建共享,从“家园红”“家园美”“家园爱”等10个新场景入手,建设美丽文明幸福家园。

道路变整洁了,交通更有序了,村貌焕新带来乡村“出圈”,这是“我们的家园”行动开展以来,群众最直观的感受。

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不仅改善着村民的生活质量,更无形中培育着村民的文明意识。宁海县葛家村对一条狭窄老旧小巷子进行艺术化“微改造、精提升”,仅用时12天、花费5万元,便改造出枯山水、竹筒风铃等10余处公共艺术空间。热火朝天的场面和容易上手的方式,更激发了葛家村村民的参与热情。大家从看着干、跟着干到主动干,喜笑颜开地当起了馆长、院长、主理人、宣讲员。

针对破败不堪、暂时不用、无钱维修的老屋,开展艺术性整理,转化为休憩空间、艺术小景;针对保存较好、暂时闲置或稍加改造可用的老屋,转化为个人家庭博物馆、家庭美术馆等小微文化新空间……如今的宁海乡村,很多闲置空地、犄角旮旯成为村民文明实践、艺术实践的赛场,茶余饭后间村民成了“家园美”的践行者、监督者、传播者。“艺术振兴乡村”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子”,更塑造着乡村的“里子”——潜移默化影响和培育了村民的文化意识和人格精神。

从“小破村”到白墙黛瓦美丽乡村,江北区鞍山村的华丽变身,是艺术赋能乡村的典型,亦是“家园美”的落地生根。

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设计,打响“立面改造战”“环境整治战”“污水治理战”“道路改扩战”;串起保国寺、鞍山、荪湖沿线10个网红点,打造乡野Countrywalk文明乡风带……近年来,鞍山村创新开展“艺术乡建”工作,赓续乡村文脉,美化乡村环境,激活乡村资源,让自然生态和人文经济相互赋能、同频共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目前,宁波共建成全国文明村镇53个、省级文明村镇232个、市级文明村镇709个。

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新气象

“厨师真贴心,他们根据人数算好菜品分量,确保吃完不剩菜,便宜还吃得好。”村民张国金的外孙、侄子在海曙区张家垫村文化礼堂办过酒席,对“耕厨”团队的服务赞不绝口。

去年,张家垫村文化礼堂入选海曙区“文明风尚家宴厅”第一批试点建设单位,“耕厨”品牌正是该村践行“文明家宴”的特色做法。

聚焦解决农村家宴酒席中存在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浪费粮食等堵点难点问题,宁波充分挖掘农村家宴场所的独特价值,将其作为培育文明乡风的特色阵地,创新实施和推广“文明家宴”项目。

引导村民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制定节俭办酒公约,签订文明办酒承诺书;在家宴厅设置文明新风打包台,免费提供打包盒(袋);将村落非遗、红色文化、书香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文明家宴,把“村礼”写入文明家宴礼单……“文明家宴”让农村家宴更具文明范、更显文化味。

两年来,“文明家宴”已实施近800场,参与群众超20万人次,为基层群众减负超3000万元,带动增收近400万元,成为移风易俗的生动样本。

移风易俗是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载体。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攀比成风,曾是不少乡村的“隐形负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象山县,“四会说四风”提供了一套“参考答案”。

象山县创新打造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共富促进会、道德评议会“四会”平台,着力培育婚丧新风、优良家风、和谐村风、最美民风,唱响了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千亩花田上,新婿骑着高头大马,新妇凤冠霞帔,敲锣打鼓,十里红妆……贤庠镇碶头陈村集体婚礼活动,吸引了数万名观众现场参与,共同见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浪漫婚典。

在碶头陈村,红白理事会不仅牵头打造婚俗馆、花田景,更设计“公交车婚礼”“花田喜事”集体婚礼等特色形式,让“婚事新办”既浪漫又节俭。实施红白理事会以来,全县共操办婚丧事41684起,执行新规41650起。

依托“四会”平台,象山县累计开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实践活动1300余场次;促成项目125个,为乡村经济强起来注入动能;选树道德模范、象山好人、“好公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5600余个……

调动群众热情、用好群众力量,宁波推进移风易俗的特色做法既守住了传统礼俗的温度,又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角落。

以文化人,播撒乡村文明新种子

舀一碗米面做块水磨年糕,捻一捧泥巴塑个花瓶坯子,手巧的再学个剪纸、竹篮竹编,来到镇海永旺村“手艺人部落”,非遗技艺不仅可以看见听见,更可以自己做出来。

去年11月,宁波首个综合型“手艺人部落”在永旺村开放投用,特色街区更加彰显了文化底蕴。为激活更多沉睡的乡村技艺宝藏,今年6月,宁波启动“匠艺传承·情系乡村”——“阿拉手艺人”寻访计划,面向全市寻找“身怀绝技”的乡村手艺人。

让草帽“戴”上时尚刻度的非遗传承人洪亚儿,醉心于刀光竹影的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大师朱利勇,让古老技艺在岁月里“发声”的胡琴制作人王忠康……一位位民间手艺人走进大众视野,把承载着宁波乡风乡韵,凝聚着乡村智慧的“乡野宝藏”亮给更多人看。

文化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核心载体。一直以来,宁波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镇海,文化“耕基”工程赋能探索乡村精神共富新路径,让村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精神奔“富”。整合推出文化共享新空间、“手艺人部落”、琵琶教学传承基地等乡建文化项目近30类,为乡村引入长期性、可持续性的文化“火种”。依托“手艺人集聚区”,签约62名非遗传承人,举办“益”起享手艺进基层阵地专场近200场次,推动“家园文化”向“家园共富”升级。

在慈溪,“我是农民演说家”工作品牌让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用“乡土味道”的农民演说演绎农村文明新风尚。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明乡风”等重大主题,线下,一辆辆宣讲大篷车开到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菜单式服务;线上,“慈礼堂”平台开通“你点我送”模块,使得宣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求必应。5年来,该模式从基层实践走向系统化推广,覆盖慈溪全市各镇街道,培育“农民演说家”456名,组建宣讲队伍19支。

以宣讲倡新风,北仑区“蒲公英”宣讲团同样可圈可点。作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蒲公英”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基层,组建包括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接地气”的宣讲队伍;推出“讲大道”、出板报、编快板、唱新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模式;衍生“大树下故事会”“凉亭故事会”等8类生活化宣讲场景,将文明传播融入村民日常活动空间……18年间,宣讲团累计开展宣讲活动4.5万余场。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宁波还创新推出“我们的”系列文明培育行动,通过举行“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市集”“我们的家风”等主题活动,把全民参与、全民乐享的文化活动送到百姓身边。

机制保障,激活文明传承新动能

文明乡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制度机制的刚性保障。宁波着眼常态长效,从顶层设计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的“常青树”。

“美丽庭院加1分,参加志愿者活动加1分……”走进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文化礼堂,门口的LED大屏上滚动着该村道德考核的“红黑榜”。村民的加减分情况,一目了然。

2019年,上李家村首创全市道德负面清单,通过“契约式”治理,破除农村各种不良风气和陋习。在此基础上,2020年起,鄞州区全域推广“乡村德治20条”,通过建立8条道德正面清单、8条道德负面清单及4条落地执行机制,形成了村民群众互学互比、文明新风蔚然盛行的生动局面。

以评立德,建立道德评议机制。成立以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志愿者为主组成的道德评议委员会,根据农村治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制订道德评议细则,定期评议本村道德先进典型和不正之风。

以奖养德,建立激励褒奖机制。设立村级道德基金,奖励村道德典型,送出“道德大礼包”,通过发放停车券、文化礼堂观演券等开展日常激励,农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日益浓厚。

以清单为纲、机制为要,“乡村德治20条”让文明乡风在制度护航下繁花似锦。作为基层首创的“道德银行”,同样以创新实践激活着乡村文明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余姚市持续深化“道德银行”“德者有得”模式,扎实推进日常道德评议、道德典型培树和道德礼遇激励,大力倡导“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的价值导向,不仅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更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发展的最美底色。

聚焦“道德评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志愿奉献”“崇德向善”5个领域赋分评价,让无形的道德可量化。通过“个人自评—网格互评—村社联评—大数据智评”,最终确定个人“道德积分”,科学精准形成公民“道德画像”。通过设立道德基金、推行好人说事、践行文明实践,着力扩大榜样的辐射效应,引导更多市民争先创优、见贤思齐。十余年来,余姚全市共有59.65万人参与道德评议,超7.46万户家庭获得道德信贷。

如今的四明大地,白墙黛瓦映着文明新风,田埂阡陌载着精神富矿。宁波以文明乡风建设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细细勾勒,书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

2025-08-19 ——宁波文明乡风建设纪实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1372.html 1 3 文明乡风润四明,和美乡村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