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睿清
“这里是被爱包围的童年”。推开门,看着黑板上这几个稚嫩的粉笔字和“歪歪扭扭”的“签名”,严妍娜的眼泪在眼眶里不自觉地打转。昨日下午2时,顶着35℃的高温,她从城南来到城北,步履匆匆走进甬江实验学校,准备为“小候鸟”夏令营的孩子上暑假的最后一堂美术课。
眼中有泪,心下欢喜。严妍娜没想到,这群“小候鸟”以这样的方式和她道别。
来自衢州的严妍娜,小时候曾有在宁波过暑假的经历。当时父母在江北甬江街道务工,因忙于工作而顾不上她。2007年,在出租屋“独守空房”的她走进了梅堰社区“小候鸟”夏令营。
酷暑中的清凉,是被关照与理解的温暖。“每个暑假,和其他小伙伴在空调房里学知识,在志愿者带领下给环卫工人送西瓜、参观宁大校园、体验职业角色……那时只觉得开心,如今才懂是宁波给了我‘阅历’和‘陪伴’。”严妍娜说。
2017年,宁波全市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上的天数,比常年同期多15天。酷暑中,宁波日报旗下甬派客户端发起“清凉一座城”公益众筹行动,各级工会、爱心企业和市民纷纷参与,“清凉驿站”超过3000个。从一杯凉茶起步,这份席卷全城的清凉逐步拓展至爱心义诊、暑托班等服务。
2018年,还在上大学的严妍娜成为“清凉一座城”活动的一名志愿老师,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小候鸟”的夏天。“我接受过宁波的帮助,现在想将这份清凉和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已是一名幼教的严妍娜说。这些年,她带领一批批“小候鸟”读书、绘画、体验社会。
“我喜欢这里,喜欢宁波的夏令营,更喜欢这里的老师!”来自安徽的“小候鸟”余净伊说,这是她第四年参加“小候鸟”夏令营,在这里她交到了新朋友,也学到了新知识,“爸妈都说我在这里变得更开朗了,未来我想一直参与这个活动。”
“我从小便感受到宁波这座城的温度,‘清凉一座城’更让我看见了宁波对劳动者的敬意、对‘小候鸟’的关爱。”严妍娜说,“我会做好志愿者,让更多的‘小候鸟’感受夏日的清凉。”
记者手记
八个年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大,也能让一座城变得更温柔。我们记录的不只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更是一个城市如何以“清凉”为名,守护劳动者、滋养心灵、传递希望。愿这份“清凉”继续流淌,愿更多的人成为“清凉”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