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瑄 赵煜 王嘉彬
编者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间,制造业大市宁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经济强、城乡富的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今起本报推出“山水共为邻”系列报道,通过走企访村,讲述哺绿促金的宁波故事。
山路弯弯。驶过横山水库,一片“苍翠”映入眼帘——奉化大堰镇箭岭村。康巧叶的家到了。
“她每天比我忙多了。赶紧尝尝这玉米,自己种的,高压锅刚煮好……”临近正午,康巧叶的丈夫边做午饭边热情招呼,一旁的康巧叶转身走到屋后。
那是她的秘密基地——青青菜园。
看似普通的菜园,康巧叶却视若珍宝。因为,“玉米、南瓜、西瓜、黄瓜、豆角,这些从来没用过化肥,都是用酵素养大的,口感好得不得了”。
“酵素”二字,放在八年前,康巧叶从未听说。身为村妇女干部,她未曾想到,一不小心跨界成了“酵工坊”主理人。
“酵素”是个啥?为啥要做“酵素”?彼时,康巧叶脑海里的问号,如同箭岭村的各色垃圾一般杂乱。
“垃圾遍地”,一度让这个紧靠一级水源保护地的小山村陷入发展困境——“留不住年轻人,更引不来外来客”。
箭岭的破题,来自康巧叶老朋友——刘安芬。2017年,作为土生土长的箭岭村人,她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倡导将厨前垃圾(以果蔬垃圾为主)用于制作环保酵素,让垃圾变废为宝。
康巧叶还记得,“普及”伊始,厨前果皮、餐后剩饭、干垃圾……单单这些关于“垃圾”的词语,就让村民直呼“太难”“太麻烦”,更别提动手实践了。
“没办法,只能挨家挨户上门,讲分类方法……”那段时间,康巧叶和村里的志愿者忙得脚不沾地。
“分类”渐渐被村民搞明白,新的问题又来了——“酵素咋弄弄”?
“酵素主要用到厨前垃圾,比如果皮蔬菜,要当日新鲜的才能做得成。”
“酵素可以当化肥,种出来的水稻、蔬果,非常有机。”
“酵素要1斤红糖、3斤垃圾、10斤水,按比例放进桶里,第一个月每天搅拌,三个月后,就能用了。”
正午的菜园旁,康巧叶脸颊微红,却越说越起劲儿。
八年坚持,甘苦自知。
“做酵素最难的就是收垃圾,很多时候,要重新分类……”“哭过,也笑过,老公让我不要做了,但总要有人做,我就拉着他一起做……”
如今,康巧叶夫妇的日常是这样的:早上打开门,将放在自家门口的果蔬垃圾一袋袋收起、重新分类,装进自家酵素桶,用电动自行车拖至村里的酵工坊。
走进酵工坊,数十个酵素桶整齐排放,康巧叶为每个桶都贴上了日期标签,“现在每月能生产5000斤酵素,村里当成宝贝在用”。
随着酵工坊的“蒸蒸日上”,箭岭村60亩酵素生态农业基地“流量自来”——酵素水稻,每亩产量不大,但销售价格比普通水稻高出4倍;酵素果园,因为“老底子”口感,不少城里人慕名来买……
“酵素农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十分感慨。
而“垃圾革命”带来的红利,正惠及更多村民——
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老年食堂免费吃饭;
村里给每人补贴100元的医保费用;
75期环保集市,村民可持各类干垃圾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从垃圾遍地到酵素飘香,走在箭岭村,河水清亮,村道整洁,村居焕新。
“老房子几乎没有了,这是我们的新房,家家都有自己的菜园子……”
微风轻拂,康巧叶的青青菜园不再是秘密——因为,小山村已酿出了自己的“青青家园”。